读《论语》十二章有感——《论语》与幸福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论语,孔子,于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3 12:58
摘要:《论语》十二章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十课,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每一次上到这一课时我都觉得有一种新的感悟。《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的道德与智慧的结晶。于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让现代的我们在生活中找准了方向,多了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了一份清醒和闲暇,多了一份感受生活的幸福快乐。
关键词:《论语》十二章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3-0146-01
一、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译文为:孔子说:“颜回,多么有贤德呀!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穷苦的忧愁,颜回也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多么有贤德呀!”
读完了这一章,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面对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我想孔子也会云:何陋之有?面对艰苦的生活境遇,颜回、诸葛亮、杨子云、刘禹锡他们都没有哀叹抱怨。却与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想“回也不改其乐”中的乐应有对学习的快乐,更有对生活的美好、快乐的向往之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感。
一天在学生的课外书上无意间看到了一首温暖的小诗:
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
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
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
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
初读小诗就在眼前出现一副画面: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一个赤着双脚的孩子站在田间,为正在耕作得大汗淋漓的父亲递过一张洁白的毛巾。父亲边擦着汗边望着满脸都是泥水的儿子,父亲擦好了自己的脸又把孩子的脸也仔细的擦了一遍。父亲望着儿子白皙的笑脸,儿子望着父亲手里变成了泥色的毛巾。大家都开心的笑了。
这样的画面曾无数次的在我的梦里出现,每一次醒来父亲的画面就会异常的清晰可见。
我们家住在南方边境线上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靠常年在地里耕种来维持生活。小时候一放学我们四兄弟姐妹就会跑到地里帮父母劳动。父亲一见到我们来,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高兴的叫到:“放学啦!今天老师教的是什么,一会背给爸爸听。”于是我们便开始列队;老牛在前。父亲拉着犁在后。母亲在父亲后头播种。我们跟在母亲后面施肥、培土。家家户户的地里都是这样的家庭排列组合。夕阳西下,橘红色的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空旷的田野上,四处回荡着父亲吆喝牛的声音和小孩子们边劳动边大声背书的声音:大红冠子花外衣……
我们小时候的生活都在父亲甜甜的,带着汗水的脸上渡过。我知道在这贫穷的生活里。每一场的沧桑都会化作父亲脸上甜甜的笑容。每一道坎坷都会换成他一句句嘹亮的吆喝声。贫困的生活对于父亲来说是那样的平淡。如今我们四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了,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我们家也搬到了县城的小区里居住。父亲今年78岁了,十几年前的一次脑中风后腿脚就不灵便了,拄着拐杖才能蹒跚而行。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智力也越来越差。在家附近的早餐店吃完早餐后便找不到回家的路。话语也不清晰了,与人交谈时咿咿呀呀模糊难辨。只有我们家人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与人说话时父亲有时还会流口水,我时常的在他的衣袋里放着一张干净的小毛巾。父亲每一次擦完嘴角后都会将毛巾递给。在常人眼里父亲是让我把毛巾拿去洗洗或拿去放。可是父亲这一动作已经重复了38年,只有我知道父亲是叫我也擦一擦。每一次接过父亲递来的毛巾我都会反复的折叠好,放在手上。笑着对他说:“一会在擦。”说完后他的嘴角就会微微颤抖。现在,我已经很久都看不到父亲脸上甜甜的笑容也听不到父亲嘹亮的吆喝声了。可是,我知道那是他开心的笑了。
古仁人都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父亲不是古仁人,但他拥有平常而知足的心。只要心里感到一份满足和惬意、那样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一份恬适和安宁。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写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生活的幸福快乐其实真的和贫富无关。
二、给予比获取更有幸福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译文为: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对于这一章我理解为:在获得渊博知识,坚守自己志向的同时。还应多思考当前的事多,帮助当前需要帮助的人。仁德就自然在心中了。
仁德是什么?
孔子的弟子樊迟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爱别人就是仁了。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所以说关爱别人,是仁。了解别人,是慧。只要关爱别人,了解别人,宽容别人,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俗话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一个人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幸福快乐的事,他不也是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吗?
曾经读过美国作家克里斯·罗斯的一篇小小说《一角钱的玫瑰花》。一个家庭贫寒的小孩博贝,在圣诞节前想买一份礼物给妈妈。由于没有钱,他伤心难过。正当他走过街边时,捡到了一角钱的硬币,他很高兴。但是一角钱又卖不起什么东西。最后他走进一家花店。当店主问明原因、知道博贝想用捡到的一角钱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当作圣诞节的礼物时。店主给了他十二朵鲜红的玫瑰花,并祝福博贝圣诞快乐。当妻子知道店主小时候生活贫困与博贝有过类似的遭遇后,走上前去和店主紧紧地拥抱着。他们觉得他们也得到了最好的圣诞礼物。
故事中的店主并也不是什么圣贤之人。他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用他的生活体验去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帮助了当前该帮助的人。自然就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幸福感了。
于丹说:“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给予比获取更让人有幸福感。
马文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