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是时尚还是借口?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6-02 15:34
  似乎从很久之前开始,人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男人就该稳健、庄重、充满力量;女性则应娴淑、温柔、感觉轻灵。而如今,当我们打开电视,却经常发现不能辨别里面的性别。在许多人叱责男女不分,伦理败坏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得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到底谁说男人得“像”男人,女人得“像”女人?

  关于中性的问题实在是让人有点莫名其妙,似乎不能简单的给中性定一个怎样的定义。而事实就是,如今世界无论是在时尚界、演艺圈或者是政坛,中性风都拥有了让人不能忽视的地位。从型格鼻祖玛莲娜·迪特里茜到女神奥黛丽·赫本,再到如今大红大紫的名模凯特·莫斯,都曾非常钟意于中性的装扮。整个时尚圈对于中性的偏爱,可以说经久不息。

  中性的典型与非典型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中性在信奉时尚的人士心中并非一个随随便便的概念,并不是男人翘起兰花指,女人登上大头鞋那么简单,许多人坚信中性是让人性更为“完美”的一种趋势。

  如果非用两个词来定义中性男人和女人的话,中性男人应该是“精致”的,中性女人应该是“刚柔”的。然而世事就是这么的有趣,即使对于中性的定义再精确,也是会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理念。

  在另一种观念里面,中性无非就是兰花指没有翘得那么高,但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是没区别的。

  这两种说法的孰是孰非暂且不论,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是,春晚捧红了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典型的中性代表,一个则是非典型的中性代表。他们都红了,为什么?

  窦文涛:中国历史上,男人扮女人,真是源远流长,而且从来都是极受追捧。

  梁文道:因为以前可能舞台是一个最早祭神的地方,不晓得你们知不知道有神工戏这种传统。中国各地方都有,神工戏一演的时候,上台的叫沙弥,然后走八字步,他是跟祭神有关的东西。这个舞台是个圣地,女人不能踏进去,日本舞台也是一样,歌舞伎,其实是男人演,能剧全是男人演,就连欧洲也是。以前意大利歌剧的女高音,哪有女高音,是阉人歌手唱的,是男人阉了,他能够唱到女高音,他宁愿这么干,都不让女人上去唱,所以他有这么一个传统,而且我觉得中国把扮女装这个事情,琢磨出一种艺术来,像梅兰芳。

  因为大家其实都知道他是男的,问题重点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男的,看的东西除了包括他各方面的表演,也要看他怎么以一个男人去扮演出一个女人各种很微细的感情表达的方式,那种东西就是一个艺术。

  中性才是文明的象征?

  有专家认为,中性文化在中国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未必是坏事。性别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性别文化支系的中性文化同样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中性”的盛行,代表着人们审美趋向的变化。传统审美标准认为,男人应该是浑身肌肉,女人应该是丰乳肥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并亟需一种新的元素填补其中,从而使传统的审美向多元化发展。从中性文化的发展来看,它仅仅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产物,不会形成蔓延,毕竟社会分工决定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期待的不同。目前中性特质并未发展为全社会的特质,只是更多地在青少年中表现出来,这是个性的展示和生活格调的选择,与道德、法律无关,与变性、同性恋也有本质的区别。

  时至今日,中性美已经不只是女人的专利,也是男人追求美的表达。在这方面,“韩流”的入侵作用不小。韩国男星李俊基在电影《王的男人》中一举一动都尽显女人的妩媚多情。随之而来,很多男性也开始尝试戴上修饰性的耳钉、佩戴风格化的项链,并且还有人会涂上亮亮的唇彩,凸显性感迷人,选择颇有几分女性风格的眼镜边框来为自己增添色彩的男性也大有人在。

  1994年,英国的马克·辛普森创造出经典词metrosexual,由metropolis(都市)和sexual(性的)两个词复合而成,原意为“都市性别”,指那些走中性路线的都市男女。近年来,这个词语的意义已经发生微小变化,metrosexual--“都市美男”成为中性男子的专用名词,专门定义大都市中新出现的那些时尚、敏感、极度自恋、完美主义的男人。这些男人内心坚强,但外表细腻精致,颇具中性化倾向,他们颠覆了传统男性阳刚威猛的形象。Metrosexual(都市美男)和以这个群体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在全世界迅速流行,都市中的有产阶级男子纷纷改走中性路线,追求精致生活,他们甚至被有些人称为“第三性”。如今,“都市美男”这个在外国媒体已经屡见不鲜的字眼,成了近年统领男人风尚的一个全新词汇。

  窦文涛:现在很多80后的男女不分了,早些年大家还拿这个所谓的“娘娘腔”当笑话,现在很正常了,甚至很受欢迎,觉得很可爱啊。

  宋晓军:现在大家认可了,这就是文化变迁的一个结果,或者说多元文化的东西。

  梁文道:而且这也不算坏事,就是本来中性化我觉得是挺好的事情。

  窦文涛:对,这方面我也要努力一下,还是学学小沈阳,给你们看一段小沈阳。虽说小沈阳那么多人喜欢他,但也有一些评论,那就是说这种现象,倒不是骂他本人,人家搞笑了、成功了就是这样嘛。

  中性文化的崛起

  “什么样的性别就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个性甚至是外观”,这样的“性别意识”,其实只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强加给自己的性别定义。近年来,越来越多新性别观念打破了生理性别、性别特质与性别角色,鼓励个人遵从自己个性。而越来越人性化的开放观念,也较符合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早在30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30年后的今天,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的确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文化现象。当李宇春、周笔畅、尚雯婕在“超级女声”一夜成名,当一个个韩国美男出现在大众视野,当对岸的气质魔术师刘谦在春晚赚尽了掌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到,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时,“中性文化”已成盛世。虽然毁誉参半,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颠覆传统的理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

  其实,“中性文化”在中国也已暗藏多年。《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不仅是张国荣、林青霞演艺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电影对中性演绎的大胆尝试。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性元素丰富的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日趋盛行,“中性”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

  而到了2009年,小沈阳“恶俗”的表演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在欢笑之余,也有人扯旗呐喊审美观沦丧,事实上远没有某些网友说的那么严重。小沈阳只是一个演艺工作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喜剧演艺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表演。或许表演的本身只是纯粹的娱乐,并不适宜加上许多其他的定义。

  窦文涛:所以小沈阳有一个以后创新的压力。有一种评论说这种不男不女,这种靠着一些特别简单的插科打诨,一下子占据这么大一个舞台成为全民追捧的红星,不大靠谱。但是我觉得这不能怪小沈阳,而且实际咱们都是做台前的人,我对这种民间出来的艺人,包括歌厅里表演的,说实在话有一种佩服。你要说他没什么真本事,那请问我们这主持人又有多大真本事?我经常就想,你让我去一个歌舞厅里把这场子弄热了,把大家弄笑了。太难了。甭管雅的、俗的,你做不到,对吧?。

  梁文道:这是一门手艺。

  窦文涛:这是个手艺对吧?所以我说这不是小沈阳的事,这种评论其实针对的是什么呢?土壤。你要对这个花不满意,要看它是什么土壤长出来的,它在这个土壤上,为什么变得这么样的红火,所以这个是很多人研究的问题。

  梁文道:对,你说小沈阳第一俗,我不知道什么叫高雅。

  在中国什么叫高雅呢?比如说我到各个地方去看,就是各地方那种形象工程,你到哪一个县城里头,进县城都是个大的圆环,那个十字路口,一定给你弄一座雕塑,那个雕塑一定是个不锈钢,那个不锈钢一定是个几何造型,弯曲成一个蛇状。

  窦文涛:其实在我看来,往往千人一面,人家什么样,你什么样,谁谁都一样,这才是俗。

  中性美男盘点

  迷魅美男:张国荣

  当再度提起哥哥张国荣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到6年前的4月1号,他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选择在愚人节自杀,一时间伤透了多少人的心。而关于张国荣的中性美,还得从《霸王别姬》说起比较让人印像深刻。这是一出如何迷乱的故事,戏里戏外,早已分辨不清张国荣与程蝶衣,时光如水从指尖滑过,铸就永恒经典。忘不了张国荣朱唇轻点,娥眉淡扫、水袖轻舞、颦笑顾盼的佳人形象,只是眼神却会在凝望霸王的时候变得哀伤起来。他单薄清秀外表下暗涌的难以言明的感情,本身像极了一首华丽的挽歌。

  气质美男:张信哲

  张信哲的上榜完全是由于他的“元老级”地位。当中性男这个概念还没普及的时候,阿哲干净、明澈到无可挑剔的声音,带着柔美的曲风,在华语歌坛树立了他哲式情歌的独特风格。和阿哲同期的还有潘美辰,以及英年早逝的张雨生,都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乐坛中性风的代表人物。但从现在看来,他可谓是当代华人乐坛中性风的鼻祖。

  惊艳美男:李俊基

  韩国这么多年来不知道造出了多少明星,而李俊基这个名字仿佛多多少少显得有点特殊。他走红的方式与众不同,跟其他男星外在细腻却内在粗犷的风格比起来,他画着眼线的丹凤眼显得多少有点柔美单薄。但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特的中性美,折服了所有男女老少。如果说张信哲是国内中性美男的大哥大,李俊基则是国外美男在中国的大哥大。一部《王的男人》已经让许多女性惊艳并在他的“美丽”面前毫无办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