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两大风口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京津冀一体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9 15:15
京津冀VS前海
进一步认识京津冀一体化,最好就要和其他区域发展规划比较。由于都是一线城市,可以拿深圳前海新区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来比较,两者存在重大区别。
第一,城市中心的迁移VS非核心职能的疏散。深圳前海新区建设,伴随的是深圳城市中心一路向西。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为了淡化北京的首都核心职能,也不是为了将北京的核心功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外迁,而是将一部分非核心职能迁到北京郊区,河北和天津。深圳前海新区的定位,是未来城市核心。京津冀一体化不会形成一个“新核心”,只会强化原有的核心。
第二,旧城区相对后进VS老城区焕发新生。2014年,罗湖区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2008年时增长了92.3%,而南山区则增长了241.1%。整个深圳的公共资源、核心产业、城市职能机关均不断波浪式向西迁移。在此情况之下,罗湖区出现了相对意义的后进。所以在深圳,不能强调老城区核心物业的稀缺性。广州城市核心区从越秀到天河北,再从天河北到珠江新城,也是一种城市核心区域迁移的例子。北京的情况则不同。突出首都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核心区域的吸引力。未来北京的核心城区不会相对后进,而有可能规划更合理,环境更优美,产业更高端。
第三,既有城市群升级VS超级都市群建设。京津冀一体化不同于前海新区建设,也不同于上海自贸区建设、珠海横琴新区建设、关键还在于其以超级大都市北京为核心点,积极建设超级都市群。珠三角本来就是产业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城市群;北京附近并没有这样的城市群。北京和天津,在历史上一直是作为孤立大都市存在的,张家口、廊坊、承德、保定等区域,距离北京虽然很近,但却并没有形成和北京的良性互动。因此,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区域战略规划。
两点机遇
机遇之一:北京核心城区存量资源增值。
中国的一线城市,旧有核心区域功能不断优化和强化的,只有北京。上海开发浦东新区,深圳城市重心西移,广州城市重心东移——目前只有北京1980年前的核心区域依旧保有核心地位。当然,这也使得整个北京核心城区难有新增建设用地,整个区域规划很难大调整,不动产供给捉襟见肘。
展望未来,相信首都核心功能并不会外迁,只会强化。北京最优秀的小学、中学,仍然会云集在西城、海淀等核心片区(只不过近郊的学校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中关村、上地一带仍将是整个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全中国最好的医疗卫生资源仍将遍布核心城区。核心城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并不会下降,核心城区的环境甚至会有所改善,当然生活成本会有所提升。
因此,从中长期而言,北京核心区域存量物业的保值增值性,可能要好于其他一线城市,当然也好于中国其他城市。
全国人口出生率维持低位,北京新出生的常住人口不断创下1979年以来的新高。这已经说明了北京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未来北京不同功能片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在结构上会有分化(核心城区吸引科技创新人才,金融人才等,远郊区吸引配套服务机构,服务性就业等)。建议投资者高度重视核心城区的资源重估机会。
机遇之二:低起点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此次京津冀一体化,绝不只是北京自身的发展。河北的廊坊、张家口、保定、承德、唐山等地,都将不同程度受益于和北京产业协同。
河北起点低,生产要素价格便宜,这既是历史上河北的遗憾,却也是当前河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以房地产开发而言,在环北京区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获取土地储备并不困难。开发企业需要解决好销售问题。如果能够吸引大量北京外溢的需求买房,则有可能享受“供应和成本像三线,需求和定价像一线”的独特盈利模式。
以产业园区建设和土地一级开发而言,由于河北发展相对缓慢,上市公司才有可能和公共部门订立对股东更为有利的合作协议。更重要的是,在河北无论是做房地产,产业园区开发还是其他业务,只需要担心需求广度问题,不需要担心成本上升问题(土地等资源并不像北京一样大涨)。而需求广度,正是京津冀一体化所解决的问题。因此,聚焦北京的发展商往往不需要太强的经营能力,但发展可持续性有疑问;聚焦河北的发展商需要很强的经营能力,但发展可持续性强。
本刊特约作者 陈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