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传媒经营困局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读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9 15:27
在行业遇冷的背景下,《读者》也未能避免业绩下滑的窘状,在利益至上的资本市场中,究竟会有多少人为这碗“陈年鸡汤”买账?
“大漠瑰宝、在西部欠发地区开出的一朵鲜艳花朵。”即便是在招股说明书中,《读者》也没有改变它一贯的温情特色。
以售卖“心灵鸡汤”而广为人知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读者传媒”)正着手进入资本市场。
创刊34年,《读者》以其特有的风格赢得了一批批忠实的读者。月售700多万册,时至今日,《读者》依然是报刊亭最畅销的期刊杂志之一。或许正因如此,读者传媒在选择上市之时仍将重注压在纸质期刊之上。
然而,纸媒落寞的年代,即便是《读者》也不得不面对业绩逐年下滑的窘状。同时,新媒体业务的转型艰难,让读者传媒的前景更显迷茫。
在开口即言利的资本市场中,究竟会有多少人为这碗“陈年鸡汤”买账?
2.5亿押注刊群建设
此次IPO,读者传媒拟募集资金5.04亿元,分别用于“刊群建设出版项目”、“数字出版项目”、“特色精品图书出版项目”等5个项目。其中,刊群建设出版项目是此次募投的重头戏,该项目拟投入募投资金2.55亿元,占全部募投资金的50.6%。
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在三年内投资2.55亿元,陆续开发或升级改版6类期刊,包括综合阅读、社会漫评、家庭理财等类别。项目建成后,公司期刊群将覆盖艺术、科技、时尚、时评、健康、动漫等多个门类。
读者传媒表示,刊群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现有期刊集群,扩展读者覆盖面,巩固公司在大众期刊出版领域的市场竞争地位,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但令人较为担忧的是,近年来,期刊行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新闻出版业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同比增幅仅为0.5%;同年,中国期刊总印册数为32.72亿册,为近五年来首次下滑。
在行业整体遇冷的背景下,即便是《读者》这样的畅销杂志,也不得不面对营收连年下滑的尴尬现实。
财务数据显示,2012-2014年,读者传媒期刊业务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11亿元、2.08亿元和1.92亿元,年均跌幅4.61%;公司主刊《读者》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91亿元、1.88亿元和1.73亿元,年均跌幅约为4.83%。
根据项目计划书,此次募投项目的计划回收期为4.41年,年均投资净利率为25.82%。项目建成后,公司每年将实现近6000万元的净利。
然而,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公司除《读者》外,另有其他期刊12本。2013年和2014年,公司其他期刊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022.03万元和1883.58万元;同期,公司其他期刊实现的毛利分别为-702.46万元和-712.76万元,合计-1415.22万元。
读者传媒对此做出的解释是,2013年和2014年,其他期刊亏损主要是发行人推出的新刊物《明周刊》、《漫品》和《华夏理财》处于发刊初期,对邮政渠道和渠道商的铺货较大,导致当期损耗较大。
资料显示,《明周刊》和《漫品》于2012年开始试刊发行,2013年和2014年,《明周刊》和《漫品》通过渠道商代销部分实际实现的销售率约为10%-15%。
但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其他期刊实现的销售收入为1985.69万元,实现毛利75.09万元。即便没有新刊铺货的影响,公司其他期刊的盈利能力似乎也并不乐观。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公司此次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为期刊印装费。招股说明书显示,建设期内,公司将逐年支付印装费用4468.55万元、5030.43万元和6682.73万元,合计1.62亿元,占该项目总投入资金的63.53%。
此前的财务数据显示,2012-2014年,公司印刷费分别为2078.27万元、3058.19万元和3479.23万元,合计仅为8615.69万元。
新媒体业务拓展艰难
除了继续押注传统期刊,读者传媒还将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展开尝试。
读者传媒表示,公司将依托现有的“读者”品牌和公司的期刊内容资源,在建设《读者》数字化期刊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的数字产品,丰富公司数字产品线,促进公司从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升级转型。
然而,在上一轮的新媒体尝试中,读者传媒的收益似乎并不理想。
此前,读者传媒曾开展过“读者”品牌移动阅读终端业务。该项业务主要是销售预装有公司《读者》合订数字内容及其他期刊读物的移动终端产品,包括“读者”电纸书、“读者”手机和“读者”平板电脑。
财务数据显示,2013年,公司新媒体及其他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361.26%;2014年,新媒体及其他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276.85万元,同比下滑69.23%,业务营收波动剧烈。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引起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公司手机贸易业务波动影响。
资料显示,2013年,公司手机贸易实现营业收入8351.57万元,同比增长542.85%。当年,公司自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采购产品8378.19万元。同期,公司向上海靓讯工贸有限公司和上海纽合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计销售产品8351.57万元。2014年,公司手机贸易实现营业收入1458.46万元,同比下降82.54%。
而在剔除手机贸易业务的营收影响之后,《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2012-2014年,读者传媒的“读者”手机、“读者”平板电脑和“读者”电纸书,合计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630.65万元、353.93万元和180.6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07%、0.53%和0.32%。同期,上述三项产品实现的毛利分别为151.42万元、73.77万元和-14.3万元。
此次IPO,读者传媒计划通过建设“读者”数字资源多终端服务平台、中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育平台、专题资讯手机报和数据加工外包服务四个项目,以打造内容、产品、终端三位一体的特色数字产品集群。
而从公司以往的经历来看,新媒体业务的拓展绝非易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难免会涉及市场经营、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问题。而在招股说明书中,读者传媒并没有就上述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图书出版质量存隐患
与期刊业务相比,读者传媒的图书出版业务并不广为人知,但该项业务却是读者传媒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招股说明书显示,读者传媒的图书出版业务主要包括教辅教材出版和一般图书出版两类。作为甘肃省最大的中小学教材发行代理单位,读者传媒多年来稳居甘肃省教材市场首位。
财务数据显示,2012-2014年,公司图书出版业务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5亿元、3.16亿元和2.93亿元,占同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78%、46.68%和51.4%。
读者传媒表示,在三年时间内,公司将建设“读者传媒特色精品图书出版基地”,丰富公司一般图书出版产品。该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张公司在一般图书出版领域的产品集群,形成具有西部风采、敦煌底蕴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系,提高公司在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力。
但《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近年来,读者传媒旗下子公司出版的图书,多次因编校质量问题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处罚。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12月,读者集团以净资产出资的方式,将甘肃教育出版社、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6家出版单位纳入读者传媒。2013年9月,上述6家出版社由副牌社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读者传媒子公司。
2013年5月29日,读者传媒子公司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敦煌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民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教育社有限”)因部分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受到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行政处罚,分别被处罚款8500元、5000元、1000元、4500元、4000元和2500元;2013年12月25日,教育社有限因其出版的《藏族传统教育发展研究》一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受到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行政处罚,罚款1000元。
2014年12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次对教育社有限做出处罚决定,广电总局认定其出版的《名校学案:人教版·课堂练习检测·地理·八年级·上》一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决定予以警告处罚。
根据相关规定,受罚出版社需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不合格图书。公司快速扩张的背后,似乎埋有重大隐患。
本刊记者 王东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