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中跟“五脏补泻”有关的条文进行分析,总结出古人的临证思路,使现代中医回归五行本源。
【关键词】五脏;五行;补泻;中医经典
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对补肝的认识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一章中有“补肝”一段,原文如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分析该段可以发现:张仲景的“补肝”仅仅只用到“五行相克”。因为金克木而火克金,所以补火就能抑制肺金,肺金虚弱不能克制肝木,肝气就能自行回复。同理,因为水克火而土克水,所以补土就能抑制肾水,肾水虚弱不能克制心火,心火就能起到克制肺金的作用。此为《金匮》中的五脏补法,全段均未提及用“五行相生”来补。
2、《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对补肝的认识
再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其中也有“补肝”一段,原文如下: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需要注意的是,《辅行诀》中的五味配属跟《内经》《金匮》中的五味配属不同。《内经》《金匮》的五味配属均为:辛属金,酸属肝,甘属土,咸属肾,苦属心,而《辅行诀》中的五味配属为:酸属金,辛属肝,甘属土,咸属心,苦属肾。若以《辅行诀》中所定的五味配属来分析该段,则也可得出同一结论,即古人对五脏的补泻仅仅只通过“相克”来进行。因为肝木的本味为辛,故用辛补。肺金的本味为酸,金能克木,故用酸泻。脾土的本味为甘,补土则能克水,水伤则不能克火,故火旺,火旺则克金,金伤则肝木自愈。故有“补用辛,泻用酸,益用甘”之法。可见《金匮》与《辅行诀》均是在运用“相克”的思路来进行五脏补泻。
3、《难经·七十五难》一书中对五脏补泄的认识
又有《难经.七十五难》中“泻南补北”一段。原文为: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首先,文中“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的提法直接了当的表达了“以相克来维持平衡”这一思路,然后再分析:为何木实金虚要泻南补北?原因就在于“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火实则克金,金虚则木实,此即“子(火实)能令母(木)实”,故泻火是令火虚不能克金,于是金气自愈,同时金实克木,亢盛的木气就自动平复下来。同理,水实则能制火,火弱则金气自复,金胜则能制约亢进的木气,此即“母(水实)能令子(木)虚”,故补水是为了克火,让金气自愈,同时通过金气的制约让木气自动平复。由此可见,泻南补北的思路也仅仅是用到“相克”而并没有用到“相生”。
4、《内经》一书中对五脏补泄的认识
最后再分析《内经》运气七篇中对“五运胜复”的论述,如《气交变大论》中“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此为古人通过对气候变化的长期观察所得到的胜复规律——若春天的木气被金气克伐太过,则夏天的火气将报复性的制约木气;若夏天的火气被水气克伐太过,则长夏的土气将报复性的制约水气。由此可以看出,五运之间的平衡也主要是由复气(相克)来维持的,跟“相生”无关。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根基。虽然现代对于五行学说能否继续引导中医的发展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今大量的中医药文献对于治法的探讨仍不脱五行的范畴。但五行理论本就驳杂,既有五行本体的太过不及,也有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在临床上,到底是用“相生”还是用“相克”来治疗疾病,一直都存在混乱。年轻的临床医生和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对此也往往拿捏不定,如“肺虚”一证,到底是“培土生金”还是“泻南补北”,初学者往往由于对五行认识不深而思维混乱,以至于组方之时认为五行可有可无,只知道滋阴补阳或行气活血,久而久之就有了抛弃五行理论的想法。通过对中医经典的相互参照,笔者谨简单提出这一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让中医理论得以回归五行本源。
参考文献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2-143.
[2]于莉英点校.难经[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3-119.
[3]何任,何若苹整理.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
[4]衣之镖,赵怀舟,衣玉品编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刘东灵 谢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