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移动基因”英伟达关停基带业务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英伟达,LG,HTC
  • 发布时间:2015-06-30 14:57

  从移动平台的先知,退化到基本告别主流手机芯片厂商之列需要多长时间?英伟达的答案是4年。

  从2011年收购Icera以迎合移动平台高集成度的发展趋势,到2015年宣布关闭Icera调制解调器业务,并不再推广应用于手机等移动平台的解决方案,英伟达只用了4年时间。不过与TI、意法·爱立信和博通等厂商不同,英伟达并非败给“末位淘汰”的价值准绳,而是一直尝试用桌面生态的概念影响移动生态的发展。结果证明,基因的先天优势更加重要。“英伟达无法适应移动市场,这才是它关停基带业务的原因。”Gartner半导体分析研究总监盛陵海表示。

  边缘化的创新者

  在移动市场,英伟达也曾经辉煌。

  2011年初,LG在韩国正式推出LG Optimus2X。该产品之所以得到各方关注,在于处理器环节,LG Optimus2X采用了英伟达的双核解决方案Tegra2,这也是手机市场首次出现“双核”理念。英伟达试图用处理器性能“双核>单核”的直观描述,影响用户的购买选择。

  结果证明,多核处理器很快被市场接纳。大量用户开始购买搭载英伟达Tegra的智能手机,拉动英伟达的股票快速上涨。这让高通和联发科等移动市场的传统势力,也开始想方设法快速跟进多核发展的整体趋势,至今仍未停止。

  就在2011第二财季,英伟达还净亏1.41亿美元,不过到了2012年,境况开始改变:当期,英伟达全面扭亏,营收达到10.2亿美元,环比增长5.7%;净利润达到1.516亿美元,环比增长12%。股票大涨,也让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薪酬增长26%,达到66万美元。

  不过随后,英伟达快速走上了下坡路。2014年初,英伟达推出Tegra K1。此次,英伟达仍然在用多核的概念“催眠”用户,这次开始强调GPU。据介绍,该方案配置了192个CUDA核心。该数据描绘了TegraK1图形显示的强大,却没能像之前三代产品那样抢到手机市场的机会。盛陵海表示,市场中仍有英伟达自主游戏平板NVIDIASHIELD和小米平板等几款产品采用该方案,可是这已经与当年引领行业发展的形象相去甚远。

  不同路

  在发布退出声明后,部分观点认为没能及时整合Icera的基带功能是英伟达失败的根本原因,不过在盛陵海看来,这并不全面。

  在技术上,英伟达的处理器一直应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技术。这种技术按照性能优先的原则,允许并行执行多个操作任务,这让Tegra系列的处理器在任务处理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不过牺牲了功耗表现。由此可见,英伟达一直保留着桌面级应用“性能至上”的传统思维,这和移动市场的发展诉求并不匹配。

  正因如此,众多用户一直报怨使用Tegra芯片的手机和平板在功耗控制方面不够优秀。正因如此,众多用户一直报怨使用Tegra系列芯片的手机和平板在功耗控制方面不够优秀。此时,英伟达还要整合Icera的基带芯片,这就需要延长解决方案的开发周期。在分秒必争的移动芯片市场,这几乎是致命的。

  一个以性能见长,可是集成度与能耗表现都不理想的解决方案能够获得手机厂商的支持吗?答案是否定的。推出Tegra系列解决方案以后,初期采用该解决方案的还有HTC、LG、中兴等手机厂商,而这些厂商对英伟达方案的需求不足以支撑后者的发展;苹果和三星的出货量巨大,不过英伟达却没有在有限的时间内进入这两大巨头的供应链,因此走上被边缘化的道路。

  “让存活在桌面生态的芯片厂商撕掉性能的标签几乎是不可能的,直到现在仍然如此。”盛陵海表示。

  新出路

  目前,移动芯片市场的格局稳定维持在三足鼎立的状态:依靠强大的技术储备,高通牢牢占据移动市场的王座;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联发科的市场地位也很难被撼动;靠性价比和Turnkey Solution的展讯意图借低端市场后来居上,其他厂商很难打破现有格局。

  相比之下,英伟达就没有足够的优势集中布局了,于是找寻新出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移动平台不能接受“性能至上”的价值观,那就跳脱能耗的限制,寻找新的平台,汽车是个不错的选择。

  汽车在能源供应上并非像移动平台那样,它要求解决方案更加稳定,而不用过分考虑功耗。不仅如此,在英伟达之前,飞思卡尔和TI已经开始该领域尝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英伟达在CES2015上推出了基于Tegra X1芯片的两套车载平台Drive CX与Drive PX。搭载这两款产品的汽车将在今年第二季度面世。

  刘亚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