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春风袭来
“互联网+”的春风正吹遍神州大地。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正在各个领域寻找新的机遇。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移动医疗领域动作频频。
4月1日,阿里健康云医院——医碟谷正式上线。4月14日,百度正式发布“药直达”。4月15日,阿里健康获得天猫在线医药业务的运营权。4月20日,阿里云与西安国际医学、东华软件联合打造第一家实体的智慧“云上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据了解,百度即将上线与苹果Healthkit相似的健康管理平台“百度健康助手”……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表示,移动医疗近年来一直是行业热点,但由于整个产业涉足领域十分庞大,移动医疗的发展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今年以来BAT从简单的资本投资布局到全面深入整合,很可能从用户端倒逼一些问题的解决,推动移动医疗诞生更好的商业模式以及对细分市场的深耕。
产业链运动
医疗资源紧缺以及严重的分布不均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大量新的医疗产品并革新着传统医疗的思维模式。与之相应的一批移动医疗公司先后获得融资,继续奋勇前进,也有一批初创企业从无到有,破土而出。
从2014年开始移动医疗领域不断有重量级企业浮出水面,BAT也拿起资本的武器开始跨领域出击,布局移动医疗。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有73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公布融资额的有66家,总融资额高达6.9亿美元。其中,定位于服务医生群体的丁香园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而挂号网更是获得腾讯1亿美元领投,总计2亿美元左右的融资。
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的电信运营商也纷纷通过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以云端能力参与平台建设入局移动医疗。例如,由上海联通、上海医联中心、泰福健康联合推出的O2O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医联云健康”APP2014年8月正式上线。
切入点不同
移动医疗成为产业链各方眼中的“下一个金矿”。不过不论是电信运营商、创业者还是互联网巨头对待移动医疗的思路都不尽相同。
电信运营商通过医院信息化演进、从医院平台或者医联平台延伸出来的移动医疗建设被某投资公司合伙人定义为地下模式;由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轻功能、轻服务的移动医疗APP被定义为天上模式。
通过地下模式释放相关医院资源,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移动医疗的刚性需求,用户黏度高,单用户ARPU值也比较高,但是用户发展缓慢。据上海联通“医联云健康”产品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医联云健康”APP端用户数已经超过40万。
天上模式则具有大用户、大流量、大入口的特点,产品快速迭代,通过社会化方式进行传播,但是用户黏度不够高。据悉,定位于轻问诊模式的春雨医生2014年开始收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客户资源向免费的公司流失。
手握大量资本的互联网巨头选择用资本买时间成本,快速布局移动医疗是BAT共同的选择,但在具体的细节方面,BAT则各有不同。
百度侧重于希望获得数据,为人工智能AI的大数据计算提供“弹药”。成立移动医疗事业部、百度医生APP、Dulife、百度医疗大脑、战略投资医护网以及同301医院的合作等。
阿里从医药电商切入市场,2014年初收购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之后推出了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近期,阿里健康的“处方电子化”平台已经在北京、河北、杭州试运行。
腾讯投资丁香园、挂号网,上线微医疗支持微信挂号,利用通信社交领域的优势,建立病患与医生之间的链接,从流量入口切入市场。
爆发前夜
在张毅看来,BAT将是移动医疗最大的赢家。他们拥有很好的流量,可以方便嫁接各种服务。但这个领域对于创业者依然拥有着庞大的机会。
目前移动医疗应用普遍缺乏良好的商业模式,并且现在解决的问题仍处于咨询、信息流阶段,移动医疗广泛的细分领域还没有全面分出来,例如口腔、肿瘤等专科类的产品。
对于创业者而言,要实现医疗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强强联合。缺少医疗专业能力,很难构筑壁垒尤其是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服务性应用。而要想获得成功则要确保自己的解决方案足够简单,能够快速整合到当前的基础设施中。
“移动医疗”是最典型的“互联网+”场景,在“互联网+”春风的吹拂下整个产业已经处于爆发的前夜,不论是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还是创业者,谁会率先飞起来?
王彦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