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派,霍尔顿
  • 发布时间:2015-07-08 15:26

  很长一段时间里,《麦田里的守望者》都是被当做美国战后“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作来介绍给年轻读者的。这本书很有名,很多人读了很喜欢,奉为青春经典;但也有很多人完全不喜欢,觉得整本书絮絮叨叨,没有重点不知道讲了些什么。

  不光是这本书和作者被划入“垮掉的一代”,连主人公霍尔顿也成为“垮掉派”的代表人物。其实时过境迁,随着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到来,包括海明威、凯鲁亚克、金斯伯格等一批作家引发的“垮掉的一代”潮流,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显得过时又陌生。为我们熟悉的,则是更粗暴、也更富争议的“六零、七零、八零、九零、零零”后的代际划分和观念鸿沟。

  某种程度上说,“垮掉”是一个永恒的代际鸿沟的话题。上一辈人永远对年轻一代充满失望。所以按照那些千篇一律的评介中将《麦田里的守望者》描述为“反映了物质生活十分优越的现代美国社会中各种微妙的人际关系,描述了主人公在精神上的压抑,心理上的挫伤与生活中的孤独,以及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其实会对第一次听说塞林格大名就摸上门来的读者,产生很不好的误导。

  第一次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孙仲旭还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他说:“一读之下,竟与书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有息息相通之感,他的愤怒就是我的愤怒,他的迷惘正是我的迷惘,他的欢乐也是我的欢乐。此后,我把这本书视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感情很深。”

  实际上,《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更适合中学生去读,已经跨过法定成年人门槛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被书中那些敏感动人的情绪所感染。但对于忙于学业且叛逆心理强势的中学生来说,这本书其实具有相当正能量的情感传递。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翻过新千年以前,也就是大家还没有整天拿着手机刷微信,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一个电话号码,但谁也不会一下子找不到谁的那个年代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被当做一本“可能教坏小盆友”的不良书籍来看待的。但是按照现在的眼光,尽管书中有相当数量的“他妈的”这种粗口,读者更多也是会将注意力放在赞叹“翻译得恰到好处”而非其他。

  这本被差评者认为啰啰嗦嗦没有重点的书,实际上具有非常清晰明显的主旨——就在那个点名了书名的桥段,也就是主人公霍尔顿梦想站在悬崖边的麦田上,救下一个个懵懂小孩子的理想呼告中——不难看出,聪明而又复杂的塞林格,也是一个颇具情怀的传统人士。换个角度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书名的来由,和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说的“救救孩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殊途同归。

  据说这本书在美国走红的年代,很多青少年都会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造型,反戴棒球帽。但以我辈对美国大片以及美剧的深入涉猎和观察来看,即便这是真的,那也是老黄历了。时尚的节奏一季三变,现在如果不玩街头运动或者喜好嘻哈文化,戴棒球帽本身就不是一件多么时髦的事情呢。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价,有如下这样典型的观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熟悉英美文学的读者其实都知道,不管塞林格影响力有多大,有木有揭示整整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至少战后50年代,美国实际上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文艺盛世,至少在文学上,1949年的福克纳和1954年的海明威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所以让我们抛开罩在这本书上所有有用没用的光环和标签,仅仅当做一个中学生第一人称自述的、非常适合青少年在叛逆年龄寻找共鸣的文学作品,同时对成年读者来说,也可以当做一个不错的对青春的感怀,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货真价实的好书。

  它有相当细腻的情感描写,超越国籍和民族的对青年人理想主义的概括,以及面对现实种种不堪和问题的妥协和无奈。这些都是一个普通读者,生活在数字时代不屑阅读的人们,值得拿来读上一读的好书。

  恰巧这本书真的是给青少年量身定做——它很短,不管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都不会对你“企图读完一本世界名著”这个善良又容易受到伤害的小内心造成任何伤害,在你完全失去耐心之前,你早早就可以把它读完,或许意犹未尽,还会再读一遍也很有可能。

  2007年3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孙仲旭译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孙仲旭说:“现在的文学翻译处于低谷,人才流失也很严重,从事文学翻译的辛苦不足为外人道,可是那种实现自我的感觉让我无法放下手中的译笔。既然已经选定了这条道路,相信自己还会坚持下去,继续为读者介绍好的作品。”

  可惜的是,和霍尔顿感同身受、共鸣多多的译者孙仲旭,却不能像塞林格一样延年益寿到91岁高龄才驾鹤西去。

  着实让人扼腕。

  文/顾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