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养生保健要义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养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03 15:52
1998年,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美国和其他22个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因西药毒副作用导致死亡的人数,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为人类的第四大杀手,这不能不让世人震惊。
所以近年来,中医以及自然疗法受到世界广泛欢迎和关注。
西方人士早已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尽管西医应用了高精尖诊断设备,误诊率却高达50%以上。
曾有统计西方死于医源性疾病者明显高于死于原发性疾病者。近代医学界更加关注的是人的健康,而不是只局限在疾病上。并且注意到人群中的70%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而对于如何解决亚健康状态,正是中医所一贯强调的“与其就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应用中药的特性来纠正偏离健康状态的机体,以使人体恢复平衡,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经验。而化学药品由于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难以解决,只能不断淘汰产生耐药性的药品,开发新药,且药物使用周期越来越短,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反,中医的特点是辩证论治,就是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和分析个体,按照每个人的不同状态施以不同的、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手段,因此中药从来不会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只要辩证应用得当,毒药也可以成为治疗顽疾的重要武器,如雄黄砒霜,治疗某些白血病疗效突出,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可以看到在21世纪中医中药已经成为捍卫人类健康的重要生力军。
中医是我们身边的医学,中医的预防保健思想早已自然而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举手之劳即可养生健身,信手拈来即能治愈小病。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人们夏天就喝绿豆汤;羊肉性温补虚,人们冬天就吃羊肉;肚子胀了,吃点萝卜排排气,就会感觉肚子松快;受了凉了喝点姜糖水发发汗,次日又健康如故;南方潮湿碍胃做饭常用点生姜就可以去除湿气、健运脾胃;北方干燥伤肺,常服银耳汤就可滋阴润肺;中医的刮痧、拔罐很多人都会做,可以立除病痛。太极拳不紧不慢,柔中带刚,清晨打一套,一天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中医养生之道的普及化、平民化,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有效保障。
养生的基本要领 一清二补
伴随着人们防病抗衰的种种努力,出现了许多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在不经意间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并且伤害着渴望健康长寿的人们,甚至有的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么,防病抗衰的有利法宝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一清二补”。只有掌握了“一清二补”这个法宝,就把握住了健康的钥匙。
“一清二补”其含义是指清理是首要的,举足轻重的;
“补益”是次要的,是放在清理之后才可以实施的。没有一,就不能有二,没有“清”就不能有“补”,这是对绝大多数人都适用的一个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适得其反,给机体造成伤害,甚至是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的祖先古代医家早就告诉我们“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
医学实践证明,人的衰老离不开两大原因:一是体内垃圾的堆积增多,二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垃圾指的是代谢废物以及所造成的毒素会逐年蓄积增多,渐渐的潜移默化的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和健康;身体素质的下降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组织器官都在逐渐的走向老化以及它们的功能也在逐渐的面临衰退,使得机体不再能够有效地识别及清理体内的垃圾和毒素,并且随着脏腑功能的衰退,垃圾毒素也随之产生的越来越多。因此,年龄越大疾病越多,年龄越大体质越差,这几乎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可是按照以往的观念,人们都认为人老了应以进“补”为第一要义,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在急急忙忙的就开始进补了。于是补出来的病越来越多,很多人仍然是浑然不知,以为自己有病是身体条件差了,更应该进补,于是小病酿成大病,不知不觉身体毁在自己的手上。殊不知妄投补药,如同在使用毒药,危害之大,远远超过身体本身的疾患,就好比是一种催化剂,推动了体内毒素的滋生和繁殖。故此只有抓住“清理”这一有力武器才会获得希望,才会尽可能减少损失,使机体走向康复。正如古籍医典《内经》所云:“疏涤五脏,故精自生。指明清涤疏理就是补益,就可以达到精气生长,防病抗衰的目的。故清理门户是健康的基本保证。
清理与补益应该如何摆放才对呢?如果把人体比作房屋,“清理”就好比是打扫房间,补益好比是添置家具,如果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家具放上后就会尘土越积越多,无法再打扫干净了。如果把人体比作庄稼,“清理”好比是拔除杂草,补益是给庄稼施肥,如果不把草拔干净,施肥后草会随同庄稼一起茁壮生长,庄稼越壮也越不容易发现杂草,一旦发现杂草已根深蒂固,拔不动了,非得用工具并把附近的庄稼也损伤了才可除掉,实际上杂草本身已经侵害了周围的庄稼。
“清理”是因为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补的太多了。高热量的食物,高营养的各种食品,多种维生素的添加,及一些药膳的食用,如用黄芪、当归等补品炖鸡炖肉等;更有些人不断地在服用一些补品、保健品,而不重视身体内还有那么多的垃圾没有清理呢,后果是造成了病理产物的形成、繁衍和扩散,疾病就不知不觉的被培养起来了。不要觉得用了补药后浑身有劲了,却不知那些垃圾也饱满成熟了。有劲是短暂的,当前的,而生长起来的垃圾产品却是逐渐的,日后才会表现出来的。因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疾病专跟我过不去呢?哦!可能是遗传吧!却不知竟是自己逐渐培植了这些疾病。
可见清理是太重要了,自古以来,就有医家已看到盲目补益的危害性,提出很多警示:“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说的是热衷用补药的人,不该用人参而用人参出现了严重毒副作用仍不能觉悟自省,而对正确使用大黄可以治病救人的道理却不予认可。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曾经遇到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67岁的老人,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热一周不退,并发肺炎、心衰、肾衰、消化道出血等,用了很多药物,仍无好转,呈昏睡状,经会诊后,考虑为痰浊积滞胃肠,积而生热,致湿热交蒸而发热不退,故投予豁痰消导的方药二剂,服后泻下稀便2~3次,发热消退,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第三天再次会诊,患者埋怨中药导致拉稀。我只是询问了一下他用药前后的身体状况。
老人一想,稀便过后顿觉周身舒适,热退神清,连忙表示感谢,随之我又开中药数剂调理,患者很快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在我院服中药数月,多年的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状如常人。此例可以看出,尽管是老年人,尽管是术后衰弱,尽管伴有多脏器衰竭,但是仍然可能“病邪”是主要矛盾,只要将病邪清理干净(此为邪从肠道排出),自然会使全身及各脏器功能改善。所以很多认为虚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虚,而是病邪对机体的损害所致,经常清理,就会神清气爽,身体轻快,气血畅行,脏腑强健,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清理垃圾,下面的养生保健方法可以提供解答。
饮食保健 吃得少寿命长
吃得少寿命长,这一现象已在许多动物身上被科学研究所证实。节食能延缓衰老已被证实。吃的过饱还易患糖尿病、全身性动脉硬化等疾病,
(一) 节制饮食。节制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每餐7~8成饱,少进油炸煎烤, 一日三餐,晚间不加餐,如有积食,可适当停止进食1~2餐,不要在不愿进食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进食。因为在胃肠功能差的情况下,再强迫进食,势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的损伤,同时所进食物不会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而成为食积,积而生热,日久成痰成毒,致使脾胃功能越来越差。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体质就容易导致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
(二)饮水适度。很多人认为饮水越多越好,可以活血、美容等,由此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严重影响了脾的运动功能,造成了体内水湿停聚。中医因人因地因时治宜理论是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最佳的饮食原则和方法,比如老少幼小体弱之人,脾胃功能多不健壮,如果一天饮上几大杯水,恐怕连进食都要受到影响。再有冬季和夏季,南方和北方每天的饮水量是有很大不同的。我曾经看到过很多患者,大量饮水而致面目下肢浮肿,并且面部色泽晦暗,甚至有的就诊望舌时口水就随舌而出;还有的出现尿频,一上午就可以上五、六趟厕所,以为可以排毒,实际上不仅不能排毒,反而增加了肾脏负担。由此可见,什么事都不要太盲目,也不要太过,要量体裁衣,以自己感觉舒适,精神体质能够得到改善为准,不要已经很不舒服了,仍然是人云亦云,要知道只有自己的感觉才是最可靠的。
中医认为“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谓“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思伤脾”;明代医家李东垣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清末医家唐容川谓“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记忆多忘。若危重之证,顾护胃气则成为当务之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清代何梦瑶“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和矣……老人小儿尤以脾胃为主。”;周代著名医家扁鹊在论述五脏虚损时,提出饮食不能化,则血不生,血不生则脏齐损的看法。
善动养生有氧运动朱子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内外”,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适合的锻炼方式和锻炼强度,如散步、慢跑、做操、骑车等。总之以感到精神振作,身体轻快为佳。不要不顾自身条件,盲目的过度的进行运动,反而会造成身体疲劳,影响健康。
运动最好是全身性的,如做操,身体上下每一块肌肉都活动起来,会效果更好。不要认为没有时间运动,运动的方法多种多样,站卧坐时均可运动,如可以伸展四肢,可以收缩肌肉(胸、腹、臀、四肢、肛门等),即锻炼了肌肉,又起到内脏按摩的作用。太极拳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调和阴阳,老少皆宜,随处可练。优势在于借助外动引动内静,达到形神合一。能够补五脏,调理改善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功能,通过躯体的运动而达到保养内脏的目的,又没有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可以说是最好的锻炼方法。
阳光与阳气 阳光可以带来阳气,适时在阳光下活动可以调动人的机能,有很多伏案工作的人员,常易出现胸闷症状,这与含胸姿势造成阳气不展有关,故活动可以带来阳气,可以舒展气机。
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各有利弊。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可提高效力,静可降低耗能。阳虚动养为主,阴虚静养为主。不活动,自然阳气缺少,精力不足。但是,不静养也不利于养精蓄锐,一般长寿动物都是冬眠或静息时候较多的动物:老虎豹子寿短,龟蛇寿长。生命像燃烧着的蜡烛,燃烧得越快熄灭得越早,所以掌握好运动适度是寿命延长的关键。
近几年来中外许多学者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加静养!”也有提出:“生命在于保养!”这可从那些终生以静养为主的作家、画家、科学家、作曲家等长寿者很多得到证明。静养可以使机体及时得到调整修复。所以,要健康长寿应动静交替,尤其是不经常锻炼者,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结合休息入静,可调节人体全身各器官处于最佳状态。
一般认为最佳运动时间是在早饭后9 : 0 0 ~ 1 0 : 0 0 , 下午16:00~17:00。晚上19:00~21:00。上班的人选择晚饭后1小时为妥。强度运动宜饭后2小时,中度运动宜饭后1小时,轻度运动宜饭后半小时。
患脂肪肝的人 如果注意饮食、起居、锻炼,多数可以痊愈。应选择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如中快速度散步、慢跑、骑车、爬坡、跳舞、广播体操等。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即运动时呼吸、心率增快,并感轻度疲劳,轻微出汗,但不应感到头昏、呼吸困难或呕吐等。而在运动后疲劳感可很快消失,精力、体力和食欲均保持良好。运动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3次。
患糖尿病者 餐后1~2小时开始运动,散步、做操、慢跑、爬楼、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一般宜从低强度运动(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开始,逐渐进入中等强度运动(登山、骑车、跳绳、爬楼等)。糖尿病人运动开始的5~10分钟,达不到降血糖的目的;运动20~30分钟时降血糖作用最佳;运动超过40分钟,虽血糖下降,但血中脂肪增加,不利于糖尿病恢复。故运动时间以20~40分钟为宜。运动时要以不出现心悸、气促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