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诊断:死亡,就地处理
2010年1月8日下午14时许,四川省内江市46岁的张厚明与儿子收工后骑摩托车回家,在离工地约三四公里处,与一辆城际班车相撞。
与张厚明在同一工地做工的尤先生在当日下午15时10分许到达现场,一眼就认出了张厚明。
围观者告诉他,车祸发生时间在下午14时30分左右。
尤先生说,他马上拨打了“120”。内江市中医院院前的急诊急救记录显示的到达时间为下午16时22分。“120”到达后,一名女医生蹲在张厚明身边查看,并做了心电图。之后,便将其抬到一辆中巴车上。同时,急诊医生对躺在马路中间的张厚明的儿子进行了现场包扎,之后将其抬入“120”急救车。
在医院所做的张厚明的心电图备注中,初诊的结果是:呼吸以及心跳停止;病情判断是:死亡,“就地处理”。
人在冰棺里:呼吸18次/分钟
下午17时50分,“120”急救车回到医院。张厚明的弟弟张厚彬说,他与十几名亲人在救护车上只见到侄子,并未见到哥哥张厚明,问及医生,医生示意,“人走了”。他追问哥哥身在何处,答:不知道。
这时,有人提议到殡仪馆看看。张厚彬说,到了殡仪馆,工作人员说,没有人被送来。大概十几分钟后,一辆桑塔纳轿车与一辆中巴车前后进入,被送来的正是张厚明,此时他已被装尸袋包裹,放在冰棺中。
工作人员拉开装尸袋让其家人辨认,“我爸爸发觉哥哥脸色通红。”张厚彬说。他试着摸了摸脉搏,居然有脉搏!再摸摸胸口,也有心跳!
一家人抬着张厚明便向外跑,同时再次拨打“120”。这次来的是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救护车,他们接到电话时间是晚上18时58分;到达的时间是晚上19时18分;检查的情况为:体温36.8摄氏度,脉搏每分钟74次,呼吸每分钟18次。
当晚20时14分,即张厚明在从冰棺里被家人“救出”1小时左右,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出具了他的死亡通知书。
医学专家:责任不可推卸
此事件发生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专家: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新闻报道是支离破碎的。每个人站的立场不同,会对这个事件有不同的观点。但就常规急诊抢救来说,如果“120”医生当时为伤者做了心电图,且心电图成一条直线,可以证明其心脏停跳。据了解,当时现场还有另外一位伤员,如果只有一位医生在现场抢救,而另一位伤员也急需救治时,这位医生放弃这个“死者”转而抢救那位活着的伤员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有人会认为至少应为“死者”做心肺复苏。但是,心肺复苏对心肌梗死患者虽然非常有效,但如果伤者颅脑损伤很严重,即便再努力施救,救活的可能性也很小。
值得一提的是,好的急诊医生应该是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冷静处理专业化问题,尽量减少失误的可能性。
张威(华北煤炭医学院神经外科):随“120”急救车抢救的石医生对患者张某的“假死”没能辨别出来,即宣布患者死亡,进而放弃抢救,对患者最终死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过失在于,在判定患者失去生命体征时,没再坚持抢救30分钟。
按照诊疗规范,复查心电图仍呈一条直线,才可放弃抢救。
其次,我们在讨论此次事件时,也应理性地看到,石医生还要抢救张某的儿子,无法分身抢救两个人也许是她忙中出错的原因。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在诊断患者已死亡后还需要抢救30分钟。死亡是个渐进过程,有3个时期:一是临终死亡;二是临床死亡,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但此时细胞组织的微弱代谢尚在进行,因而此时尚有复苏可能(上例即此);三是细胞死亡,出现尸斑、尸僵等早期尸体现象,是真死的法医证据。由此可见,临床死亡不是细胞死亡,这恐怕就是临床死亡还需要继续抢救30分钟的由来。但临床医生对此重视不够。
梁医生(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伤者死而复生证明石医生开始对其死亡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一事实说明石医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不可否认。
但是,现在医生一旦出现失误,就被扣上“责任心不强”、“医德败坏”的帽子,也是不对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医生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敢承认。医生也是人,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出现各种失误很正常。而我们判断其失误的原因时一定要客观、公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