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民族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民族歷史,中國歷史,大漠草原
  • 发布时间:2015-08-06 12:12

  天山南北遼闊的大漠草原,幾千年來一直是西域各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先後活動在這一領域的古代民族有:塞種、大月氏、烏孫、康居、匈奴、鮮卑、柔然、鐵勒、突厥、高車、蒙古、契丹等。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新疆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俄羅斯、達斡爾和塔塔爾等13個世居民族。

  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民族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北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東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是新疆第二大世居少數民族(人口約150萬人)。其民族歷史可以追溯到在中國歷史書籍上曾經出現過的遊牧部落:如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烏孫、回鶻(10~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13世紀)、蒙古等,都與他們有一定的淵源關係。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民族最初也成型於蒙古人建立的白帳汗國,如今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上述古代的名稱。

  柯爾克孜族——山裡的遊牧人

  意為「四十個部落」或「山裡遊牧人」。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的天山南脈和喀喇崑崙山山脈交接處,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其餘分佈在天山北坡的伊犁、塔城等地區。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衣食起居具有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整個民族喜歡紅色,衣帽、服飾、手工藝品等也多用紅色來裝飾。

  漢族——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

  漢朝時西域就有不少漢人在活動,不過當時的漢人泛指中原人並不叫漢族。其實漢人也是西域新疆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在先秦稱之為「秦人」,「秦」這個詞乃China之別音。隨着漢武帝開拓西域,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成為東方連接西方的重要貿易道路。從漢代開拓絲路開始,一直到現代,在這條古道上往來商人絡繹不絕。不僅活躍着胡商,也活躍着漢商,隨着貿易和時間的延續,漢商逐漸定居於西域各綠洲之間。經過千百年來的遷居,如今漢族佔新疆人口四成左右,跟主要少數民族維吾爾族的人口差不多。在北疆的克拉瑪依、石河子和奎屯市,東疆的哈密等新興城市,漢族人口達到八成以上。

  蒙古族——東歸英雄

  新疆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是蒙古族中一大支系。新疆蒙古族雖然屬於外來戶,但其祖先從蒙古遷來已有7、8百年。13世紀初蒙古族人隨成吉思汗西征來到天山以北,明代時蒙古族分為韃靼和漠北瓦刺兩部。後來漠北瓦刺再分為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和碩特和準噶爾部,在清代統稱為衛拉特部。他們主要生活和駐牧於新疆北部至巴爾喀什湖以東及以南地區。1771年,原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的土爾扈特部10萬餘人在部落首領渥巴錫率領下東歸,清乾隆帝安插該部於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郭楞。後來清朝又從張家口以北地區遷來部分察哈爾蒙古族,駐牧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烏孜別克族——順着絲路移居而來的民族

  烏孜別克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祖先是粟特人、花剌子模人和馬薩蓋特人。到14世紀時期,在元代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統治者蘇丹o穆罕默德o烏孜別克汗統治下,把他的國民叫做烏孜別克人。明清之際,居住在撒馬爾罕、花剌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等河中地區、費爾干納地區城市的烏孜別克商人,沿着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中原經商,並在新疆定居下來,形成了今天中國的烏孜別克族。如今他們主要居住在天山北坡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奇台縣、吉木薩爾縣和木壘縣烏孜別克族鄉,主要從事商業與畜牧業。

  維吾爾族——天山下能歌善舞的民族

  新疆的主體民族之一,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根據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遊牧民族。融合中亞中世紀各穆斯林民族的後裔(由九姓烏古斯、葛邏祿、回紇後裔發展而成)。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後曾被稱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鶻」、「畏兀兒」,後來才改為「維吾爾」,有「團結」、「聯合」之意。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

  塔塔爾族——西域色目人

  13世紀蒙古人西征時,西方曾將蒙古人統稱為韃靼(Tatar)。西征的蒙古人混合了中亞其他地區的突厥人血統,成為新的種族——韃靼人。中國境內的塔塔爾族是從18世紀20和30年代起部分伏爾加韃靼人隨俄羅斯人一起東遷,進入中亞和新疆等地。主要分佈在天山北坡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以及少數散居在北疆的布爾津和奇台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