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及预防控制

  【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并归纳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经6-9d,全部治愈,无后遗症。结论:成人流行性腮腺炎有增多趋势,以全身症状为主,可综合运用疫苗接种和以及多种治疗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预防控制

  流行性腮腺炎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一种,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1]。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其幼儿和青少年更容易被感染,所以该病常见于5-15岁人群。随着腮腺疫苗的普及以及卫生知识的普及,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可见散发于成年人[2]。与青少年相比,成人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更多,其发病率也有所上升。为了析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归纳其预防控制措施,本文特以5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例来介绍流行性腮腺炎的感染状况和预防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19-51岁,平均(27.5±4.5)岁,19-30岁52例,31-40岁5例,41-51岁1例;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有38例,无20例;春秋发病12例,夏季发病46例;城镇地区9例,农村地区49例;无群集现象;无接种史;无流行性腮腺炎史。经临床诊断以及并发症证实,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且符合《传染病学》中的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腮腺肿大(51例)、颌下腺肿大(8例)、颈淋巴结肿大(17例)、睾丸肿大(6例)、发热(57例)、腹痛(10例)、头痛(50例)、舌下腺肿大(6例),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腮腺肿痛等,与腮腺肿痛相比,本组患者的全身症状更为严重,甚至有部分患者在出现了其他全身症状后才出现腮腺肿痛。大多合并多种并发症,预后良好。

  1.3 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有:胸片、血常规、血淀粉酶、肾功能、心电图、尿常规、超声、肝功能等检查方法或对象。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80例患者均随症获得了相应的抗病毒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后遗症,预后效果良好,在7d内均痊愈出院。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淀粉酶:出现血淀粉酶增的病例是51例;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的病例分别是7例、9例;血常规: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总数增加的病例分别是24例、27例、32例;X线胸片:1例肺纹理模糊、增多,其余正常;尿常规:蛋白阳性者、白细胞(+~++)者、红细胞(+~++)者分别是2例、1例、1例。

  3 讨论

  3.1 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

  传染源可以是早期患者,也可以是隐性感染者,对于早期患者,其腮腺肿大后的9d内可通过唾液传染病毒;对于隐性感染者,其在腮腺肿大前7d内可通过唾液传染病毒。由于能唾液中含有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相关的研究还指出,病毒还见于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有时能在非腮腺肿大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尿液和唾液中分离出病毒。1岁一下的幼儿能从母体内获得抗体,80%的成年人因是隐形感染者或有感染史而有抗体,所以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发生于1~15岁人群中,不过近几年成年人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几率有上升的趋势。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的发病几率高于城镇,二三线城市的发病几率高于一线城市,这可能与各地区的疫苗接种率和卫生条件相关[3]。流行性腮腺可全面发病,不过以春冬两季为主,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但也见于成年人。

  3.2 预防控制

  3.2.1 预防措施

  对于已身患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由于发病前病毒就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也应把发病前15d之内接触过患者的人群隔离开来,隔离15d。对于学龄儿童,应采用喷气雾方法或皮下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使患者体内产生抗体,健康人群可起到免疫作用,潜伏期患者可减轻发病症状。由于有可能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严重系统性免疫损害者为相对禁忌,但应用腮腺炎疫苗免疫无症状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儿童,是被认可的[4]。国际上推荐应用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但有报告应用L-Z腮腺炎病毒株作疫苗接种后35天内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率2.5/万。

  3.2.2 治疗措施

  本次实验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经治疗6~9d,8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后遗症。总的来说,成人流行性腮腺炎有增多趋势,以全身症状为主,可综合运用疫苗接种和以及多种治疗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费方荣,冯录召,许真,等.2008-201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09),691-693.

  [2]徐维祯,张国民,梁爽,等.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学效果和保护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05),426-430+450.

  [3]马静,郝利新,罗会明,等.中国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06),33-535.

  [4]王现玲,丁亚兴.天津市麻疹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05),491-494.

  严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