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梦--唯物与超现实

  我是一个梦的体验很多的人,十多年来我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发展着自己描绘梦境的技术。梦中那些神秘的化现,使我觉得仿佛同时展开了两条不断生长的生命线索,活在两个不尽相同的时空里--唯物的现实生活与超现实的梦的生活。

  我是一个梦的体验很多的人,十多年来我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发展着自己描绘梦境的技术。梦中那些神秘的化现,使我觉得仿佛同时展开了两条不断生长的生命线索,活在两个不尽相同的时空里--唯物的现实生活与超现实的梦的生活。他们时而平行,时而相距万八千里,时而又细细地绞缠在一起。梦中有预言、有启迪、有幸福、有恐惧、有象征、有假象、有深情、有彷徨、有欲望、有超拔……

  在一个从小经历了被无数规条、制度、概念、务实、经济、强制、竞争、物化、现实出路打磨的过程里,往往只有在梦中还可以全方位地保存尊严与期盼,说不定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或隐或显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彼此并不知晓。

  我希望自己做一个出入梦的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的小小记者,以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它们。也许随着越来越多人梦境之眼的开启,说不定,在未来,在我们的肉眼所见之外,还可以从很多个人内在之眼的观看方面,找到许多属于这个时代特定飞生活方式的共同之处……

  作者简介

  李洋,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教师。

  个展

  2007《“思无邪”-李洋作品展》,上海美术馆(对齐)

  2006《醒醒》,长征空间,北京

  2003《七天七夜》,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群展(部分)

  2009动漫美学双年展今日美术馆北京(对齐)

  《领升--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北京当代艺术馆

  2008《梦蝶--第二届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上海当代艺术馆

  《两栖世界-创意马达评委作品展》,上海大剧院画廊

  《果冻时代台北邀请展》,台北当代艺术馆等……

  出版:作品发表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典藏(国际版)》、《中国艺志》、《中国国家地理》、《博物》、《中华儿女》等杂志。

  少年时期,梦境中的新生渴望

  高考前夕,我做了一系列关于重生、突破、去远方的梦境--有的带有灾难色彩,有的充满重建气息,燃烧的房子、售票处与通往未知火车、情感表达的孤绝……通过梦境,那个少年进行着自我拯救、带领与种种蜕变。

  密林里的理想之路

  做梦时间:1996年

  做梦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作画时间:1997年

  我们一行几十个人组成有男有女的队伍,走进一片“神秘的小森林”。绿的叶、红的花、白的花,随着车速加快,渐渐在人眼中织成一块彩色的长长挂毯,而火车像一根针,带我们一起穿入其中,它会把我们缝到挂毯里去吗?

  经过森林中心地带一口神秘的小水塘时,问强似乎把一个小物件丢在其中,也许是他心爱的印章,或戒指什么的。在冰冷的潭水里,他渐渐变得精疲力竭,有多少水怪闪亮的眼睛,在暗中注视着他,他努力想要爬上岸来,不过后来却好像没再赶上火车,而要选择长期生活在此地了……

  林子里的跋涉,必须有一个尽头,我们不会一辈子留在这里的。

  “必须有一个尽头,一个出口。”

  而此时,火车已驶入林间最深密的区域,想回头,想退出早已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你们只能全力以赴,直到最后。”

  “那林子的尽头,会是什么?是新生的广阔出路吗?”

  林间空地上摆了一张写字桌,大学生们暂时停下跋涉的脚步,朝它走去,拉开它的抽屉,找寻自己的所需。我在其中找到一本包裹在塑料袋里薄薄的书,作者是恩歌斯,一位拥有进步时代思想的历史人物。

  在书的引言当中,开头第一句“我们这个时代的男孩子们,有许多都以花去500马克,拥有一个姑娘,与她们同床共枕为自傲或是炫耀的目标,他们会以为那就是爱。”

  接下来,他透彻地讨论爱,分析爱,并告诫革命的年轻人,不要以为那就是爱,而应听从内心的引导,并体察众生的需求,努力去寻找、接近真爱。不过,当时滚滚红尘里的社会潮流就是那样,老人家似乎也稍显力不从心。

  在书中他还谈到:“我的兄弟萨金特、魏斯、费欣(注:均为西方近现代著名写实画家),都不约而同向我表述过这一经验--在完成一幅画时,一定要在一开始,便将你的意图尽量明确地呈现出来。”

  密不透风小森林的出口,已经近在眼前。

  1.做这个梦的时候,我大概刚刚上小学。梦里一条巨型鱼类赫然出现在阳台对面的高空中,静穆而大气。我与一位陌生却又仿佛是老相识的小女孩共同目睹到它,我俩之间似乎有较深的价值取向与儿童游戏方面的默契。

  2.黄土高原上撼人心魄的凤凰涅磐式社区大火之梦。狂热的火苗激动不已地蹦跳、旋舞,大火仿佛点燃并激活了时代,将它转化为巨大的光能与热能。巨大的痛快与恐惧,同时深深浸入我的心田。

  3.面对着一盆静静生长的植物,联想到的却是一个奇异的售票窗口,到远方去。右侧小窗口里伸出两条柔软的触须,远行的车票就粘在它们的末端。本来是只能一个人出发的,可清楚地记得梦中他们给的是两张票,还有谁与我一起同行吗?

  4.我们在一座小岛上,灾难突然降临,浓烈的烟雾遮天蔽日地蔓延。有人抱着头痛苦哀叹,有人难以割舍,有人疏离而漠然……梦境似乎是在提醒我,应当发展自己平等而不带伤害地感知与表达爱的能力,否则可能面临身心失调的状况,带来“灾难般”的不良后果。

  5.小学操场上被石油包裹挣扎求生的三足海鸟之梦。一只三足的被染黑的海鸟,身披着一身黑色石油,站在同样蕴含巨大热能的黑色煤炭之上,它究竟是如何从遥远的充满危机的海边,来到这个中国北方内陆工业城市的小学校园当中的呢?

  6.梦到少年时期的住宅楼。从左到右,依次有鲸鱼、主妇、情侣。楼外的我坐在一把椅子上,前腿悬空于眼前的河面上。不少释梦专家认为梦中的建筑物象征了梦者当时的内心状态,而建筑物的出现,是我在梦里常常发生的一个主题。

  初到美院,新生活的撞击

  1997年9月,我进入了理想中的艺术殿堂--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展开了新一阶段的生活与探寻。第一次离家在远方开始新的集体生活,现实社会生活经验严重的不足,与过度理想化的处世态度,让我感到内心不断遭遇巨大的冲击,旧有的习惯模式与全新的生活环境不停地相互碰撞着。好在这个时候,几位导师对我画梦的尝试给了不少的肯定与支持,加上我那几次被按下去又自己站起来的理想,帮助我能够继续坚持将梦境描画下去。

  通过未来之塔与未来相连之梦

  做梦时间:1999年6月18日

  做梦地点:北京

  作画时间:1999年

  通过未来之塔与未来相连之梦

  即使到了未来

  今天的城市也不会被全部拆除

  而在密布的古董建筑中间

  不时冒出几根高科技的柱子来

  史前巫术重新得到发展

  在通讯设备精益求精到

  穷尽了人体工程学

  穷尽了一切实际功用之后

  人们为它们添加无数微妙而稀奇的用途

  呼机扮作信鸽

  飞越城市

  不太费劲地

  忙碌在你我之间

  手机则精确记录你每一丝情感

  再客观转化成

  蝶翼般的色彩

  扮着满世界飘舞的小型怪物

  不断从屏幕里洋溢出来

  天色有些变了

  昼夜可能模糊不清

  因为时间的节率也许会有些改变

  这同时也影响到了光影的生成

  宠物的范围大大扩展

  猞猁顶着荧光屏四处游荡

  野性难驯

  而且永远成对出租

  1.梦里雪后空气寒冷清新的北方某居民楼,背后的旮旯小院落里,一只风尘仆仆的海鸥降

  落在此(像初来乍到的我)。它有着柔顺光洁,黑白灰分明的羽毛,锐利的脚爪与喙,一双单纯的眼睛充满好奇地打量着这里的一切。

  2.梦中,我常常会回到祖父母、外祖父母居住的地方。梦里一向比较干燥的街边空地上,

  此时忽然多出了许多条砖砌的水渠。我们这个街区过去从未发生过涌泉现象,这些水是泉水吗?这一幕奇景让我禁不住停下脚步,弯下腰来仔细观察,并心生欢喜。

  3.“恐龙肉加工厂”之梦。小学时候因为画恐龙画得好,我曾被同学笑“你只会画恐龙!”直到考上美院后,我心里一直隐着的暗暗的羞赧才通过梦宣泄出来。大意是说,我已经是一个专业美术院校的大学生了,今天我就把恐龙杀给你们看看,我才不需要他们,也照样能画好画!

  4.路遇心仪女孩之梦。高中的一天,晚上从学校里出来,骑车上街的时候,碰到了她。她正和别人有说有笑,我有些厚着脸皮的凑上去,想同她一道回去。可她把刚才对别人的热情全都收起来了,高昂的小脑袋让我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5.夏天的黄昏里,在教学楼前院的小花园内,圆月形拱门的后面,我看到了它,一只灰白色孤独的山羊,小心翼翼的立在架子上,小胡子一颤一颤。住校的老师、师傅、学生们静悄悄的忙碌着,晾着的白布单零落的挂在院子里,我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

  “思无邪”系列--少年雎鸠

  做梦时间:2000年

  做梦地点:北京市中央美术学院

  作画时间:2000年

  《少年雎鸠》的灵感部分来源于梦境,并取材于一则社会新闻:一对初中男女生手拉手走进教室,被老师当众训斥为“早恋”,两个孩子想不开就去卧轨了。这样的现实悲剧与《关雎》中健康而顺畅的爱情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现实生活里这类悲剧的一再上演?我将这个事件作梦幻化处理,将几个梦中的意境移植于此,将它与《关雎》相互对比,也有一种为亡者“安魂”的意思。这也算是我的小民之梦与古老诗经原型相结合的初试验,“炼金术”图画。

  1.本能还是习染?

  2.小火车经过着他们情感末梢的通路,来来回回,运载并交换他们彼此分封的爱情,其重量还仅仅等同于一束微弱的闪电

  3.坎坷无法避免

  4.灾难说来就来

  5.大家伙压碎了小火车,还包括……

  6.哪吒复活靠的是师父,他们呢?

  “思无邪”系列--归家之梦与麒麟之梦

  做梦时间:2002年2月22日

  做梦地点:北京

  作画时间:2005年

  诗经中《东山》讲了一个在异乡参加战争多年的战士回家的主题,我恰好有这么一个梦境,也是关于回家的,梦中的家会不断发生变化,仿佛人的心境。

  常常是我们的家,在等着我们回来,等到心急的时候,它就会变形,变换颜色,直至挪动位置,在小山城几个邻近的地点改变形象。而每次回来,又都是黄昏,灯火初上的时候。驾驶着没有顶蓬,轰隆作响的改装小车,在油黑的小道上颠簸不已。从我们和别人家的门窗里透出的光线,其中内容丰富。有归家的车辆行人带来的烟尘、成百上千的小飞虫、晚餐的味道以及家人们的高声言语,像一锅熬热的糖浆,火光里蒸出甜和苦的气息,翻腾在空气里。

  归家之梦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经中《东山》讲了一个在异乡参加战争多年的战士回家的主题,我的梦境也是关于回家的,梦中的家会不断发生变化,仿佛人的心境。

  常常是我们的家,在等着我们回来,等到心急的时候,它就会变形,变换颜色,直至挪动位置,在小山城几个邻近的地点改变形象。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而每次回来,又都是黄昏,灯火初上的时候。驾驶着没有顶蓬,轰隆作响的改装小车,在油黑的小道上颠簸不已。从我们和别人家的门窗里透出的光线,其中内容丰富。有归家的车辆行人带来的烟尘、成百上千的小飞虫、晚餐的味道以及家人们的高声言语,像一锅熬热的糖浆,火光里蒸出甜和苦的气息,翻腾在空气里。

  电影学院的“麒麟”之梦

  做梦时间:二十一世纪初

  做梦地点:北京

  作画时间:2005年

  第一次见它,是在北京电影学院。从身后略带小心,打它身边走过,看它拴着的脑袋缓缓转过来,漫不经心看我一眼。尾巴一扬一扬,随即落下的粪团扑腾扑腾,砸在被踏得很暄的土地上。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电影学院的“麒麟”之梦

  它和举摄像机的公子们玩得很好。他们一年到头,在校园里,也在费点心思才能到达的边陲,或者在这二者以内以外的任何地段上,玩着他们自创的游击战。

  由诗经《麟之趾》联想起梦中电影学院的麒麟,原诗是以麒麟比喻人,赞颂“公子”的风度与德行,而电影学院出现的麒麟、则是与电影公子们共同游行的“吉祥物”。

  文/李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