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举报在网上沸沸扬扬,持续发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随其后的是浙江温州一位佛教人士也被举报。这位14岁出家,但有妻有子,爱吃牛肉不爱吃菜,出门座驾路虎揽胜,或者奥迪A8,出入五星级宾馆,冬虫夏草泡茶的佛教界达人,经有关部门调查确认,其并无僧人身份,不得不辞去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官方职务。然而,这并未影响其“执政”,目前他还继续担任着两个寺的住持。但“假和尚”的阴影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寺庙并非净土的印象愈来愈清晰,失望和无奈更加让人悲叹不已:这社会还有什么可信的呢?
寺庙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神秘裹带着神圣,连当年日本侵略者有时遇到寺庙都要三思而后行。然而,这些年来,这种神圣逐渐被打破,更多的是被“铜臭”气笼罩,变得俗不可耐,令人侧目。
入寺要门票,烧香要香火钱,撞钟,求签,解签都要钱,寺庙里财源滚滚,必定惹人眼红。原以为做个“出家人”何其之难,付出的“牺牲”要何其之多。后来见过诸多媒体披露方知,这个世界混沌不清,想象中的纯洁只是空中楼阁,行僧们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相反更为奢侈。
记得几年前偶一机会陪外地客人去过一寺庙,走进那位看上去年纪不大,据说是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转身进入佛界的住持房间时,确实愣了。房间虽不大,但设施“五脏俱全”。空调,咖啡机,电热茶壶等现代电器映入眼帘。让人感觉这绝非是在“佛”的领域,倒像是到了时尚的大学生宿舍。除了那身“袈裟”在身,真看不出眼前这位斯文有余的住持从事的是何种事业。
客人很虔诚地问了几个问题,主持慢条斯理地一一应答,听上去颇有道理,但细细回味,这种“智慧”稍微有点社会经验,再看些心理学书的人,不难做出相似的答案。期间,主持的手机响了几次,看起来很忙。可能出于礼貌他没接,但连续打来我们担心他耽搁了要事,便执意让他接起。对话中我们依稀听出,有人约他晚上赴约,他含糊地答应着,匆忙挂了电话。
离开时客人把带来的礼品留下,住持并没太推辞,看得出是习以为常了。后来帮介绍的朋友说,他提前已经“打点”过了。见这种上点层次的住持,并非易事。要有情面,还要有点物质“表示”。
这位住持倒不是“假货”,但他的生活常态与人们传统的想象差距太远。过去都说“苦行僧”,出家人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冬天无炭火,夏日无荫遮,走路靠双腿,健身靠练功。而如今,寺庙里不但有现代化的电气、通讯设备,代步的名牌豪华进口车,时不时地出现在寺庙门前,令人瞠目结舌。
实际,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宗教界与时俱进也是势在必行,更有利于宗教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大凡有影响力的宗教,同样也是与时代同行。但不同的是,国外的教堂,寺庙大都不收费,也很少容许烧香,更不用说被承包,经商赚钱了。
同样是信仰和精神寄托,目的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我们有些人进寺庙就是烧香寻求保佑,乞求平安、发财、交好运。这种赤裸裸的金钱意识和利益图谋的观念必定让有些人削尖脑袋投机钻营。
乱象丛生这是不悖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中国宗教教职人员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团体,他们除了在自己的事业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其经济收入远低于当地民众平均水平。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被调查的4300多家宗教场所,仅有6%寺院收取门票。在大众印象中“很有钱”的佛教界,其教职人员月收入为397元,属于苦行僧类型。而佛教是五大宗教中在公益慈善方面贡献最多者,平均每间佛寺一年慈善支持为4.1万元,远高于平均数1.8万元。
一粒老鼠屎搅了一锅粥。宗教界打假迫在眉睫,正本清源也势在必行,否则铜臭气四溢,混淆了人们的精神视线,后果不堪设想。
文/王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