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创业高潮正在中国兴起,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水涨船高,为了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一大批众筹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搭着“互联网+”的顺风车,各行各业的众筹产品令人应接不暇,各类众筹模式正在日益拓宽平民大众的投资渠道。
民众们跃跃欲试,2015年被业界誉为“众筹元年”。民众对其的追捧,单看京东股权众筹项目便可知一二:11个参与京东股权众筹的首批项目,仅仅用了一周时间,6个项目超额募资,参与京东股权众筹的人数超过2.3万人。
随着阿里、京东、苏宁和平安等大牌的相继加入,股权众筹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部分股权众筹平台纷纷放出“狠招”吸引普通投资者,如,233.3元就能当股东,人人都可以当天使投资人……
而在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盛行以前,股权私募一直被认为是专业投资人之间的游戏。
在去年出台的股权众筹相关意见稿中,要求投资人的进入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的个人平均年收入不少于50万元。
除了硬性财力要求之外,对风投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的是他们对创业项目的预判能力。
因工作原因,笔者曾采访过“飞马旅”团队。这个由袁岳、俞敏洪、江南春等等多位成功创业家携手创立的服务公司,自诩为中国首家创业项目的管理支持机构。该公司的员工每天要经历的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运作。他们通过路演、约谈等方式,不断与各式各样的创业团队接触,一是判断创业团队的人品和能力,二是判断创业的行业方向和趋势。这种能力需要大量项目的累积,恰恰是普通民众所缺乏的。
眼下的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大都采用“主投+跟投”的模式。领投人通常为职业投资人,具有成熟的风投经验、丰富的行业资源以及预判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能够专业的协助项目完善BP、确定估值、投资条款和融资额,协助项目路演,完成本轮跟投融资。而跟投人既不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也不进行投资管理。只是通过跟投项目,获取投资回报。对项目审核有全部的义务和责任,最重要的是,领投人对跟投人的投资决定不负任何责任。
因此,即便是跟投,普通民众也需要对风投项目具备起码的甄别能力,例如商业模式是否有潜力、资源匹配度是否可靠、是否有丰富的相关渠道,以及团队的诚信力,信息能否做到及时披露。
先撇开普通民众是否具有甄别能力不谈,对于很多创业项目来言,他们需要的支持不只是股权众筹带来的创投资金或者天使孵化资金,更多的草根创业者是将目光放在股权众筹平台对接的创投资源和人脉上。相对于筹钱的速度而言,股权众筹平台背后的实力和人脉,才是创业者的关注点。
可当下很多股权众筹项目有点儿剑走偏锋,与非法集资的界限十分模糊。两者同为向不特定的人群公开募集资金。非法集资,往往用高倍收益作为诱饵;很多启动股权众筹的企业也会承诺、或者变相承诺保本付息的回报。一心想做大的众筹平台,对这些项目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股权众筹项目一旦失败,众筹发起人给出的承诺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这种承诺落空风险在项目中也鲜有提及。
种种触碰法律界限的现象,已经引起业内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央行规范互联网金融意见专家组成员杨东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已经进入倒计时,将对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网络支付等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主要业态形成比较明确的原则和规定。
试观美国当年的“合格投资人制度”,从1974年确立,历经近20年的不断完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严格到宽松、从模糊到明确的过程,既是对市场本身的理解和尊重,也是对投资人权利的保障和完善。而当下我国的普通民众,大都看到了股权众筹带来的高额回报,有几人能清楚地了解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当一个项目的法律法规尚不明确,自我基本权利都得不到保障,一般人就别玩了。
文/吴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