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陆曙轮艺术生涯记略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艺术生涯记,琵琶曲谱,私塾
  • 发布时间:2015-12-30 17:35

  陆姓为陈墓镇大族,家谱自明代中叶开始一直衍袭至民国初。曾祖父蔼人为清同治年间举人。祖父凤章博学经史,精音律,民国期间在苏州策办私塾,广收门人弟子,有诗稿及琵琶曲谱等传世。父亲出生时家道已衰落,田产逐年变卖。9岁时随父迁居苏州,同年进吴县第一高等小学。父亲幼受庭训,聪颖好学,入学后成绩优异,颇受师长青睐。但由于先天声带残疾,祖父便以为无培养前途,16岁高小毕业后遂辍学,而倾资培养二伯父偕笏去日本留学。因此在父亲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发愤图强的志气,开始自学文学、诗词,钻研金石书画。在半个多世纪困顿、清苦的逆境中,默默耕耘在艺术园地里,以淡泊自强的精神,为后人写下了可资借鉴的光辉一页。著名学者、书法家翁闿运先生称其“诗、书、画三绝,居茅茨,有隐士风”。这是对父亲一生恰如其分的评介。

  父亲酷爱金石书画完全是受祖父熏陶。祖父工书法,现保存的诗抄文稿,小楷工致绝伦,有晋唐风韵。父亲常说,中国画要在笔墨二字上下功夫,而笔尤为重要,未有不得笔而工于画者。他幼时习字,三指执笔,深谙提按顿挫之妙,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辍学后初从画家周涛学工笔花鸟,继而师从苏州陈伽庵,在名师指导下,临摹了大量的古画。上自宋代范宽、郭熙,元代黄公望、倪云林,下至明代沈石田、文徵明、董其昌,以及清“四王”的作品,在众多的古人风格中,选择了高古、简淡、雅逸的文人画一路。现保存的山水作品,大都以倪、沈、董为宗,时参石涛、八大,追求简淡幽远的境界。他极讲究用墨用水,善用淡墨,以充分表现墨的层次,所谓惜墨如金。山水画的神韵,氤氲造化之气,在墨色的变化中极尽自然之妙。如壬寅(1962)所作的《溪山秋爽图》,青嶂突起,万壑争流,远近树林,秋色高爽。勾勒皴法,枯润有致,层次简练,意境幽深。整幅笔墨不多,却高雅脱俗。花鸟画得伽庵老真髓,用笔精到,设色高雅,不落俗套。伽庵老善用复色,父亲吸取了先生的长处,在用墨上则转益多师,不拘一格,求变创新。如戊午春(1978)所作的牡丹,笔势老健,一气呵成,弃形取神,以写胸中逸气,这是他晚年潜心研究徐谓、吴昌硕诸人大写意的手法,化古为我、出入传统、刻意求变的艺术思想的印证。近年来陆续收集的《老轮放笔》册页十帧,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父亲在21岁至45岁间,曾三度辗转苏沪,以鬻字画为生。最初是1921年至1928年,其时家景衰落,父亲成家不久,母亲又无工作,全家重担落在一人身上。他在《陆曙轮花卉画例》润格中写道:

  躬耕禄食两无能,卖画生涯是下乘。

  但使得钱非造孳,何妨援例昔贤曾。

  涂红抹绿敢名家,毫素怡情兴且赊。

  不分米盐资料理,翻教湘管怒生花。

  第二阶段是1928年10月。为谋生而经人介绍在镇江江苏省政府秘书处当录事,以抄写公文为业,结交书画同道。1937年,抗战爆发,江苏省政府迁苏北,父亲辞职回家,客沪上愚园路忆定盘路,重操卖画旧业。现保存的《吴县陆曙轮山水花卉画例》,就是这个时期的鬻画润格。时战乱频起,笔墨生计极其艰苦,但倒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书画理论。同年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览,父亲的一幅山水画入选,并被作为精品刊在《美术生活》特大号上。此幅用笔简淡高古,出入于倪云林、沈石田间。同时刊出的黄宾虹、吴湖帆、齐白石、潘天寿、吕凤子诸大家的作品琳琅满目。

  此册珍藏至今,然真迹已无法觅得。

  第三阶段是1945年,为生活所迫,再度在沪卖画。其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终陷入无法糊口困境。

  父亲作画主要得力于他的书法功力。他初学赵孟頫,后法颜真卿、米芾。小楷得力于《洛神赋》《灵飞经》;隶书喜质朴浑古一类,于《张迁碑》《西狭颂》用功最勤;草书推崇“二王”、孙过庭。晚年则潜心北碑,他的隶书作品宽博浑厚,行草书则随意天真有逸气,且参北碑逆涩用笔,自成一家。壬子(1972)所临的孙过庭书谱,用笔遒媚,笔墨酣畅,在古法中时露己意,可见他对古人名作的理解。集杜甫诗句“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一联则有米书风樯阵马之势。1963年,陈墓五保湖畔魁星阁修复,他手书擘窠大字“古莲池”三字,气魄宏伟,取法颜鲁公,惜“文革”中被毁于一旦。他平时刻苦读帖临池,虽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对《兰亭叙》《瘗鹤铭》研究尤深,他认为《兰亭叙》唐人摹本中数虞世南本最为传真,临摹不下近百遍。父亲对于古画的鉴赏和碑帖的考证有极深的功力,一生酷爱收藏,虽生活拮据,但在母亲的支持下,对古碑帖不惜代价收藏研究,许多墨拓本都精心用朱笔校核。对于伪迹、赝品都一一指明出来处来由。许多作品,前人已有定论,他也不盲从,时有相左见解。

  父亲于金石也有很深的造诣。晚年他目力减退,但书画用印,仍自制刀具镌刻。70岁后所作的“残叟”、“陆叔子”一朱一白两印,均以秦玺印为宗,参吴昌硕钝刀法,浑穆安详,颇见功力,皆一时兴到之作,鲜为人知。

  父亲治学严谨,他一生博闻强记,好读史,特别对于明史研究甚深,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对诗词格律、音律也有很深功力。他一生最喜爱杜诗,认为杜诗上承魏晋风雅,下开苏黄风骨,尽得古今之体法,故学杜如治本,本既立,次第方可看宋后诸家。他主张作诗要吟,吟则平仄自通。他长于作古风,淋漓酣畅,所作律诗绝句也精警脍口。

  “文革”期间,父亲遭“审查”,被迫放下画笔,被人抄走了他平生珍藏的画册和古籍,烧掉了他几十年积累的笔记资料。老人痛心疾首。但他始终对前途充满乐观,他在《题周玉菁咏花印谱》中写道:

  艺术国之粹,遭时有通塞。方今正图强,兹事未暇及。

  试看庭前花,开落随季节。世故有消长,达者忘得失。

  君因乐于兹,岁久成结习。兴来还奏刀,勿医金石癖。

  古人论画品,首论人品。凡和父亲接触过的人都深晓他为人坦诚宽厚,一生耿介绝俗,从不夸夸其谈。虽拙于言辞,不善交往,但对求教者莫不循循善诱。他重实学而轻名利,甘于寂寞,隐居田园。

  在苏、沪、宁一带,围棋界都知道父亲“擅弈”,故画名往往被棋名所掩。父亲于围棋,幼时已独具天赋。祖父喜围棋,父亲从小在祖父与客人对弈中学会了此道。读初小时,放学后常去怡园茶室内看棋,乐而往返。其时,苏州的一些棋界名手常叙于怡园摆开战局。父亲年龄小,挤在不显眼的角落里,时而在紧要关头插嘴,数出妙着。棋手们大为惊奇,便邀他下。开始让九子,未下几盘,已减为四子。父亲棋路敏捷,落子凶悍,几番交手,连连得手,便减为二子。这时老先生们便开始回避了,这是因为在大庭广众输给小孩子是有失体面的。父亲“棋童”的雅号就在此时出名。

  几年后,父亲的棋艺大进。弱冠时在苏州已无敌手,先后在宁、沪结交名士。如围棋国手顾水如、刘棣怀、王幼宸等时有往来对弈。棋友们呼他为“二段”。

  1942年,以吴清源(当时八段)、濑越宪作(当时八段)、桥本宇太郞(当时七段)为首的日本高段围棋手访华。当时日本围棋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棋界人士畏敌如虎,代表团到南京后,当地竟无人敢与争锋。父亲时在镇江,闻讯后,毅然赴宁应战。赛后被日本棋院授予初段棋位,为首次被日本棋院授段位的16名中国棋手之一。

  20世纪60年代,围棋事业受到国家重视,并列为体育运动项目。父亲虽年近花甲,还多次参加省、市比赛,以精湛的棋艺,力霸苏州棋坛。1964年,以64岁的高龄参加省赛,成绩卓著,深受围棋界人士的尊敬。

  父亲下棋十分重视棋品,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导学生,要有儒将风度,决不要做江湖上的下三流。他不管与名手对弈,还是和初学者下指导棋,都是认认真真,从不苟且马虎。1972年,父亲与著名棋手沈界荪在苏州对局,双方良好的棋风和精彩的表演在棋界传为美谈。他常说,解放前国家不重视围棋,中国人下不过日本人,这是耻辱。现在国家重视了,年轻的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可惜我老了,精力不济,但我还要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在担任省围棋赛裁判期间,不顾年老体弱,常常深夜和年轻人讲评,为扶掖后进不遗余力。他的学生章德辉、范九林等后来都成为国家围棋事业的优秀人才。

  回顾父亲的一生,能在多门类的艺术范围内舒展自己的才华,除天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事业勤奋、刻苦和执着的追求,这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

  陆曙轮书画辑评

  陆曙轮先生的书画作品具有真情实感,充满诗的意境。他的画,无论是山水还是花卉,都是有感而发,有意而为,有情而寄,或表抒对历代名家名作的切身感受,或抒发对世事人情的独特慨叹,或表达对江山风物的赞美,或直白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和艺术情愫,积淀着丰富的人生历练和艺术追求。他有一段画跋云:“墨井道人仿宋元巨册,丘壑深邃,气象高浑,笔墨之外别具意匠,真画家正法眼藏也。”可知其在笔墨之外,极力追求“别有意匠”,即以意造境。

  他的绘画作品往往是诗、书、画融为一体,以情入画,以诗入画,以文入画。其作品充盈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才情。如其己丑年(1949)所画梨花,笔墨健美遒劲,花叶顾盼多情,摇曳生姿,含润春意,楚楚动人。其题诗云:“剪水凝霜妬蝶群,曲阑风味玉清温。粉痕浥露春含泪,夜色笼烟月断魂。千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洗妆见说清明近,检点春衣置酒樽。”使画之精妙、诗之缠绵、书之婉约、印之静雅,珠联璧合于一图,令人读之动心,味之无极。其己卯年(1939)新秋所作《秋溪放棹图》,秋林萧疏,山石清旷,一隐士放舟自任,得自然天成之趣,笔墨简括有力,灵动活泼。画面题诗云:“扁舟浸寒玉,人影落清波。高情谁得似,诗兴料应多。”清旷之山水疏林与高逸之诗合为一境,非高尚文士则不能为。

  ——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欣赏陆曙轮先生的画作,感觉有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淡雅淳厚,笔墨绝无一点儿火气。无论山水、花卉,下笔精妙,设色讲究,都有很高的造诣。陆曙轮画学南宗,对元代吴镇,明代沈周、董其昌,清代恽南田、吴历等大家都曾着意临摹,领悟其精髓。他的画超脱于形迹之上,从一丘一壑中体现气象和人格,这种对画外之境的追求,正是元、明以来文人画的主旨。他题《仿沈石田山水》云:“此石田翁仿黄鹤山樵之笔,然自有其本色,真所谓善学古人者。”审美趣好决定艺术取舍,取法不同关乎个人风格的差异,性情最终与画风相统一,而臻古我交融之境,这就是陆曙轮先生揭示的艺术创造的规律。

  “静气”是陆曙轮画风的一个重要特征。陆曙轮一生所处的是20世纪最动荡的年代,他生于书香门第,然家道衰落,自己又有先天声带残疾,尽管有围棋“国手”之誉,却不受国民政府重视,为生计迫,多次辗转苏、沪,以鬻画为业。他画中之“静”,正是包含有对动荡现实的反思。抗战爆发后陆曙轮在沪上卖画,生活极其艰苦,但却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书画理论。陆曙轮画风清新疏淡,他的“静气”表现得从容而自适,绝无浮躁乖张,表面上冷隽而不觉枯槁,静穆中寓含情意,真所谓淡而实腴,外虚内盈。

  ——顾工(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陆家桂 陆家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