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雨醉红尘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边外红尘》,写意小景,墨意
  • 发布时间:2015-12-31 09:48

  ——读李长三的诗书画

  缘分让我认识了李长三,并读到了他的《边外红尘》和《砚雨无声》,既为“红尘”总少不了精致的缅怀,总走不出惘然的过往,因为“唯美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忧伤”。既为“砚雨”,或是陌上柳色的芳华,或是飞墨染塘的潇洒,因为“笔墨的痕迹染在指上,岁月的风霜留在心里”。

  如若在月夜焚香,伴青灯古佛,品读长三的诗书画,定会是别有滋味—流溢着魏晋文化人的心灵意趣。因而,参“红尘”沐“砚雨”,是一次生命的游历,是一次心路的寻觅。

  淡墨留痕处,是生命的写意小景——

  《小桥观瀑》,观照的是内心情状。焦墨皴染的树木,枝虬纵横,犹如人生失意时的心绪;浓淡干湿,亦如得失成败的交集。情味种种,像《秋山微雨》,驰骋的墨意,是对“秋老树叶脱,林深人自闲”的解读。《坐看云起》的圣贤高僧,修为的从容淡然并非是情感的休眠,那飘逸的浮云,那厚道的山石,或许寄寓了一份《山高水长》般的真情,水墨点染,气韵氤氲,缜密而灵透,抑或那就是生命的一份契约,风光过后共话桑麻,不也是一道温馨如梦的小景吗?是的,景不迷眼却醉心,像《石溪笔意》的蕴含,春秋雅事的毫藏,全在那恣意挥洒的墨韵里了。景无名却含意,《秋江帆影》,江水浩淼,墨气如聚,或许那是一缕无序的人间烟火,绿酒红颜,千帆尽过,人生亦如《涓涓溪流》,虽然趋低而流,却在荡污涤浊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不然又怎么解读积墨晕染的用笔?又怎么读懂水墨乱渡的构图?又怎么有上善若水的境界?长三墨染青山寄情,留素弱水写意,则是他艺术的“载道”精神。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是人格的终极修养。长三的艺术载道,有着鲜明的个性精神,《山雨欲来》时,长三挥毫泼墨,势如破竹,其意境却亦如《墨竹》的气韵,聚散为了一抔流年;《深山访友》时,长三阔笔构图,细笔造景,精心设色,着情立意,别有一番个中情味。“我不是水中月,却是画中诗。”这是长三的砚边心语,也是他是对翰墨艺术的文学解读。诗与画,是长三精神山河的表里;文字与水墨,是长三情感生命的灵魂。品尝“红尘”深处的情味,是一杯流年的陈酒;走进“砚雨”的风景,是一道岁月的足迹。

  长三的画是超越自我的生命意趣,是逸士风骨的精神群像,梦呓般的绘画语言,令人想起了魏晋文人的人生状态—在清歌或醉酒中去审美人生,以获取一种精神自由。深深浅浅的缱绻诗行中,有“驴背吟诗过小桥”的逍遥,有“孤亭高士空自饮”的豪情,有“青灯染岁月”的寂寥,有“暗香度幽宅”的惬意……

  有人说长三好似某个魏晋文人的转世,他精通琴棋书画、吹箫弹唱,武功亦是章法有序,是个才情横溢的性情中人。长三的艺路,在他的《边外红尘》中,有着清晰的足迹:学校—仕途—绘画—书法—音乐—文学—武术……长三认为无一不是边缘。然而,正是这种“边缘的艺路”,造就了长三独具一格的画风:构图灵动洒脱,敷色温润清亮,意境雄逸高古。因为长三的书生情结,故而他总是在“闲愁”、“迷惘”、“书忧”、“画忧”、“都市之忧”的文化乡愁中沉醉不醒。品读长三的诗书画,“墨色记忆”中,有“红尘细雨”的缠绵,有“梦笔闲谈”的勾沉,有“诗窗话友”的缅怀,有“砚边吟草”的词缱,有“墨斋笔痕”的山情水意……

  “红尘”的春色秋容,“砚雨”的幽清迷蒙,都被长三化作了箫声昆音,于朝花夕拾中,或凝情成文,或聚意为画,转换为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砚雨醉红尘。《长三醉》了吗?“醉者,艺醉也,而非酒醉也。

  管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