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笃行 跨界变通

  • 来源:中国书画
  • 关键字:跨界,丝绸之路,艺术家
  • 发布时间:2015-12-30 18:00

  ——李青丝绸之路画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国绿化基金会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国画院、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学术支持的“李青丝绸之路画展”,于2015年10月16日至20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李青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李青二十余年来所创作的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水墨画及书法和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一百五十余件。画展期间举办了“李青丝绸之路画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主持,数十位美术家和理论家对李青的艺术进行了广泛探讨和评价。在画展前后和展览期间,我们还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现主要依据研讨会的录音资料,结合采访记录,将部分发言和访谈摘要如下。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今天的画展开幕式和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参加人员都是专家,大家谈得比较透彻,对李青还是有新了解的。李青在本科、硕士及赴日本留学阶段都是从事美术实践的,从他第一次举办画展到今天的展览,我都在现场。1986年,李青从日本回国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大部分作品的名称都是我给起的,我对他的艺术历程非常了解。李青在博士阶段做的是对丝绸之路美术的理论研究,因而,他在美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美术教育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和成就,我们推崇这样的具有引领作用的美术家。尤其是在目前国家倡导“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人才为国家战略的发展和民族艺术的复兴贡献力量。李青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丰富多样,涉猎面很宽,有绘画,有书法,有传统的,有当代的,有水墨的,有综合材料的,还有理论著作,在这多样的类型交错中,他同时经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你以为他走了,他一会儿又回来了。他同时展开许多研究方向,不停地反复研究探索,这种状态的确与众不同,这也是他的一个艺术特征。另外,我要说一种现象,就是总体而言,陕西画家不爱出门,对于国内外艺术交流兴趣不大。陕西画家不说别人好,外地画家在陕西办展览获得好评的很少。但是,陕西画家也不说自己好,也不多在外地举办展览。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其得失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及城市建设发展很迅速,相对而言,陕西画家是否还有些封闭?在李青举办这个展览以前,有些人仅知道他是个搞理论的,大多数人对他的创作一无所知,但是看了他的展览之后,大家都说很好、很震动、很震撼。我将这种现象提出来,仅供大家思考。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明辨笃行、外师造化、跨界贯通、笔墨意象构成了李青书法与绘画的关键词。明辨笃行蕴含着李青书法与绘画的学理深度;外师造化呈现出李青书法与绘画的传承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跨界贯通显示出李青书法与绘画的路径方法;笔墨意象反映出李青书法与绘画的审美意念。从李青的书法与绘画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地域风格与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李青是一位执着的艺术教育者和实践者,他指导有大量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艺术,对此他进行了长期的、多角度的考察、实践和钻研,完成了许多国家和省部级相关课题,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果。在艺术创作中,他数十年来长期深入丝绸之路沿线,扎根生活、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述和解读他对生活、对丝路文明的理解和感悟。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艺术创新者。他年轻时曾在日本学习,其毕业作品曾获得高度评价。多年来,他在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状态,从这次画展的作品可以看出,李青在继承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日本乃至西方艺术的表现元素,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景况下,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语境,这对于当下的艺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李青的作品有一种关于丝绸之路意象的构建,他的画面看起来有厚度、有看头,你能读进去。他是一位综合型的艺术家:他既是学者,又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同时他还有设计的理念。他的画展为我们思考在当下全球化、跨文化时代,中国画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定位,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启示。另外,仅从艺术表现而言,我曾看过一些南方画家的太行山写生展,我对他们说,你们最大的特点是把铜墙铁壁画成软绵绵的棉花团了。他们的笔墨技法没有问题,画江南小景很好,但画西部大漠、画黄土高原、画戈壁太行还是不行。这个工作还是需要像李青这样的西部画家来做,这是一个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技法的问题。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在李青画展之前,我曾看过他的画册,但是看了原作之后,还是很震撼。中国书画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汉唐时期比较强悍昌盛,到了宋元明清之际,绘画开始进入文人画时期。文人画是一个很阴柔的东西,名家大多都集中在江南或内地,长安以西的画家就很少了。我在西北生活工作过,那种一望无际的雄壮山川,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几乎没有被表现过。从石鲁、赵望云之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逐渐有不少画家开始关注和表现西部山水,我认为这是当代美术中一个重要现象。李青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丝绸之路人文历史和西北山川自然的热爱,呈现出一种由衷的感情流露和文化情怀。作为一位学者,李青在艺术气质、艺术表现和艺术品格上都与众不同。他的作品雄强、浑厚、大气,具有开拓和创新价值。我个人认为他的书法真得很厉害,我没有想到他在书法上下了这么多年的功夫,不比他的绘画下的功夫少。我自己也是多年都在写字,我知道书法艺术的难度。这种独特的艺术和一般的创作不同,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个性的表现,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它不仅与个人的学问、品格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和高度的技巧。现在的书法界很多人没有将书法当作艺术,仅仅停留在写字匠的层面,并且十分功利化,画界也有这种情况。看了李青的书法作品,感受全然不同。他有很过硬的童子功,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大气雄强的艺术气息,其内容也都与西域大漠和丝绸之路有关,其风格与他的绘画也是一致的,确实了不起。从李青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书法创作中,一定不在乎什么参展、获奖或其他利益价值,应该坚持走这种道路。书法是一种生命的体现,它应该回归到纯艺术中,只有这样中国书法才能有它的前景。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李青和我是同行,我研究印度美术史,他研究丝绸之路美术,以前还不知道他是个画家。看了他的丝绸之路系列绘画,使我感到非常亲切和震动。有些遗址我也去过,他不仅将丝绸之路历史遗迹表现得非常真切,更重要的是他表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东西方贸易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李青的绘画从题材到技巧恰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精神。他的题材多取自丝绸之路遗迹,他多次去实地考察,表现得尤为深入。当代中国画家在表现丝绸之路方面,其内容大多仅仅停留在甘肃、新疆境内,而李青的丝绸之路绘画将题材延伸到中国境外,尤其是印度、阿富汗、西亚、罗马、意大利以及尼泊尔、柬埔寨等,这样一个丝绸之路文化圈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可以说是空前广泛的。他还写过很多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著,虽然我没有读过,但知道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对丝绸之路有考察、有研究,从而奠定了他的丝绸之路绘画的坚实基础。在表现技法上,他的绘画并不是单一的写实风格,而是将西画的写实元素与中国画的笔墨写意联系起来。他具有扎实的学院派绘画功底,但他并没有完全沿袭写实的风格,而是将写实与写意、传统与当代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一点尤为重要。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接受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现代构成的艺术因素,有些作品大胆采用综合材料,颇具艺术张力。总之,我认为李青的丝绸之路绘画本身就体现着丝绸之路的精神,体现着东西文化交流的精神,这对当代美术家的创作观念、题材的选择及技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高天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看了李青的丝绸之路画展,我的感受是两个字:震撼。尤其是他作为一个学者能画这么多画,我觉得不可想象,这说明他是一个才情四溢的人。从展览的作品来看,我们会发现他的表现手法丰富而多样,有写实,有写意,有传统手法表现,也有现代技法的借鉴;从类型上看,有水墨画,有书法,还有综合材料绘画及学术著作。这样一个展览充分将李青的才华整体展现出来,它不是一个一般性的绘画展览,而是一个研究型的学术展。他的探索与研究,为当代丝绸之路绘画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丝绸之路在当下是个热点,许多画家都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表现,但是,仅仅停留在题材的转换上还是不够的。我注意到,李青在绘画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一种如何准确表达丝路精神的可能性。这无疑为当下丝绸之路美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能用“丝绸之路”做画展名字的人,我想一定是很有底气的人,因为丝绸之路所包含的文化含量丰富而博大。李青是美术史学界很有知名度的一个学者。据我所知,在学术研究中,李青长期以来都在挖一个丝路美术的学术深坑,坑挖深了其体会就不一样。今天看了他的画展,我认为其特色即是将学术研究与美术创作融为一体。目前也有许多理论家举办画展,但大多是即兴之作,写文章写累了,逸笔草草画两笔。但是李青的作品不属于这种范畴,他的作品完全可以和单打一的画家一比高下。我是第一次看到他的画作,我感到他将学术与艺术进行了有机融合,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这应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个案。

  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青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美术创作与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这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他二十余年来所创作的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水墨画及书法作品,这不仅是他在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展示与回顾,也是他在艺术实践中从探索走向成熟的起点。

  王仲(著名美术理论家):李青是我敬重的学者之一。三十多年来,在丝绸之路的大漠、雪山、戈壁、草原和星罗棋布的历史人文故地,都留有李青雄健的足迹。在丝绸之路这一宏大的历史命题中,李青将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融为一体,进行开拓性探索。他既是研究丝绸之路的文化专家,又是形象表现丝绸之路的艺术大家。在当代“一带一路”国际大战略背景下,自然更显李青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光彩和作用。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我和李青相识多年,在我的印象中,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他在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和美术考古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另外,他很早就投身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实践。记得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青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我就看过他的作品,那时候我就感到他不满足于沿袭传统中国画的老路,已经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他现在所创作的丝绸之路水墨画来看,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李青是用中国特有的水墨语言和笔墨方式,来表达他对时代的感受,表达当代的人文精神。而且在艺术实践上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他的这种画风和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学术素养关系非常密切。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有当代的形式美感,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视觉震撼力。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我与李青神交已久,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他在艺术上的走向。我读过他的许多论著,对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果是十分敬佩。他的丝绸之路水墨画具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这种艺术力度与他学术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十年来,李青一直在探索传统水墨画向当代水墨画的转型难题。他所创作的丝绸之路水墨画不但具有传统水墨艺术的神采和韵味,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丝路大漠的精神和当代人的情怀,形成了传统艺术和当代文化有机契合的表现语境。

  王卫民 穆永峰整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