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厂商将成移动支付一极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华为,中兴,支付宝,微信支付
  • 发布时间:2015-12-31 09:30

  Apple Pay、Samsung Pay携手银联入华倒计时

  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又起波澜。12月18日,中国银联发布消息称已与苹果及三星就Apple Pay及Samsung Pay入华达成协议,并称2016年初将推出具体服务。

  苦等一年之久,Apple Pay终于叩动了中国市场的大门,进入真正的倒计时,苹果也随即公布了已经达成合作的15家国内银行的豪华伙伴阵容。在Apple Pay、Samsung Pay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终端厂商华为、中兴也相继推出类似服务Huawei Pay和中兴付业务。

  俨然,布局支付已经成为终端厂商打造生态闭环的重要一环。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众多的“新角色”均以NFC技术发力近场支付领域。这些业务对移动支付业务会有怎样的影响?移动支付功能是否会成为终端的标配?新老交锋中,移动支付市场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聚焦体验

  虽然由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 NFC标准最终战胜了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G标准成为移动支付的国标,但是由于整个产业链十分庞大,受制于平台搭建、特别是POS终端系统改造的问题,近场支付在国内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相反,在终端系统改造这个时间窗口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支付方式迅速发展,并且通过补贴,极大地拓展了应用场景和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表示,与二维码支付方式相比,NFC支付在体验上其实更加便捷,但需要的支撑系统更加复杂。伴随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2016年移动支付将获得爆发式的发展。

  当用户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进行支付时,首先需要点亮屏幕、解锁手机、进入相应的APP、打开二维码、进行扫描动作,才能完成支付,粗略一算需要五步才能完成整个支付过程。而各大终端厂商推出的支付业务都可实现刷手机+指纹识别两步完成支付流程。据了解,支付环境正获得很大改善,带有中国银联闪付标志的POS机已经超过了400万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产品第一要素。除了体验便捷性外,安全性是移动支付更重要的指标。Apple Pay等支付方案均提供了SE安全单元+Token虚拟手机银行卡号和指纹验证三重安全防护手段,可以更好地保障用户资金以及个人信息安全。

  差异化

  张毅表示,与互联网公司的支付业务相比,Apple Pay等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做到更好的软硬结合,但这同时也将成为其支付业务发展的天花板,作为生态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每家厂商都不会轻易将其交给其他厂家,所以在发展上还要寻找更多差异化。

  模拟磁条卡交易成为Samsung Pay的一大亮点。除了NFC外,Samsung Pay还推出了MST(磁安全传输)功能,让其在市面上所支持的POS终端范围大大扩展。目前,MST内建到了Galaxy S6、S6 Edge、S6 Edge+以及Note 5手机之上。

  中兴付重点推出了声波购功能。中兴通讯讯联智付总经理俞锦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表示,声波购旨在打造一款集支付、公交、理财、购物等为一体的移动支付应用平台。通过在广告中添加一条无声无息的超声波信息,可以隔空同步推送到手机上,用户仅需点开链接即可感受即看即买的全新购物体验。

  坊间有消息报道,华为海思麒麟960将有更多让人有换机欲望的黑科技,移动支付赫然在列。

  重塑格局

  Apple Pay、Samsung Pay入华可谓雄心勃勃,但其发展上还有很多挑战,除了国内手机厂商推出相关业务外,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被互联网公司的支付业务所占据。据北京迈博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为70%,其竞争对手腾讯的支付平台财付通为19%。

  当以苹果和三星为首的硬件公司遇到了中国的BAT互联网公司,这场“硬件与补贴”、“海外公司与本土市场”的好戏自然颇具想象空间。

  过去的一年,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通过巨额补贴形成了用户沉淀。比如团购送餐、停车、酒店门票、便利店超市购物,培养了大量用户,让移动支付真正成长为“高频刚需”。仅以刚过去的双十二为例,支付宝口碑共吸引了30多万家线下商户参与活动,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甚至海外市场。

  张毅指出,此前,NFC产业链过长、支付场景欠缺,也导致不少国产手机厂商甚至弃用NFC技术。安卓阵容的竞争如此激烈,多加一美元的NFC成本,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的购买者。Apple Pay入华,凭借其沉淀的优质客户有可能带动国产手机厂商进一步试水移动支付。

  国产手机厂商对于这一新技术谨小慎微也并非没有原因。NFC上游是复杂的芯片供应商,中游手机厂商需要面对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同时又需要与银行、商户以及手机消费者多重关系整合。

  随着华为、小米、OPPO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他们对于支付的举动或也会有一定话语权,甚至可以多少影响到整个移动支付的格局。

  2016年,终端厂商齐步入局移动支付,技术创新能否撬动用户使用习惯十分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王彦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