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划时代的颠覆与创新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通信业,4G,互联网+,云计算
  • 发布时间:2015-12-31 09:52

  2015通信产业年终综述

  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通信业仍然按照管道的规律向前奔跑,三大运营商全面进入4G乃至4G+的争夺。虽然管道的作用力,已经让位给更有颠覆性和再造性的应用层,但是通信业也在始终探索,面向未来的正确姿势。可以想象,变化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变革行业,书写历史。

  回归管道 丰富内涵

  2015年通信业在3%左右增长速度中,告别黄金时代。围绕4G的争夺中,运营商更多回归管道。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也不断丰富运营商的管道内涵。

  作为万物连接、数据流动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运营商是“互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随着智能连接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宽带中国等战略,都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坚实保障。

  而“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的网络元素,而且已和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机制等全面、深度融合。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不仅要做好管道,还要丰富管道内涵。

  云计算、大数据成为运营商延伸管道的关键点。对于拥有数据资源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大数据被视为其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力。而三家运营商开始加码发力,成立大数据公司、建设大数据开放平台等。中国电信正式发布了“天翼大数据”品牌,推出精准营销、风险防控、区域洞察、咨询报告四类数据型产品和大数据云平台型产品。业内人士表示,毫无疑问,大数据会是运营商未来几年的一项“大买卖”。

  与此同时,分级运营体制造成的数据分散、产品体系不健全、系统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存在,运营商能否运营好颇具互联网性质的大数据产品有待时间验证。

  在基础网络上,随着4G竞争的白热化,三家运营商更是不遗余力。中国电信聚焦“全光网”和“天翼4G+”。中国联通则正式发布了其新一代网络架构CUBE-Net 2.0白皮书,与2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新一代网络”合作研发计划。以2.87亿4G用户一骑绝尘的中移动,截至11月底,已建设开通107万个4G基站,销售4G终端近3亿部。

  三家运营商加大在VoLTE以及4G+的布局。9月初,三大运营商都明确了VoLTE商用时间表,中国移动于2015年年底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明确2015年底会在部分城市优先进行试商用,2016年全面推进试商用;中国电信则将在2017年实现商用。VoLTE的优势在于可以将语音转化为数据,使高清语音通话直接在4GLTE网络中实现,一旦商用将改变当前我国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用4G网络,语音通信用2G/3G网络的局面,使中国正式进入全4G运营时代,加速2G/3G网络退出历史舞台。

  流量经营初级阶段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运营商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三家之间,已经推倒围墙的电信业,OTT的竞争更加凶猛。运营商4G发展加速,但在流量经营没有突破,管道化加剧的情况下,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

  目前,运营商的流量经营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联通产品创新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流量经营是个很大的概念,涉及运营商网络、业务、市场以及支撑各个环节。单就业务来看,目前所展开的业务还仅仅是流量经营的最初级阶段,仍然是处于推动用户更多使用流量的阶段。未来,流量经营应该是围绕流量全价值的变现。

  “运营商流量经营一定要改变现有的经营理念,借鉴证券、金融市场上的一些做法,这样才能搞活。”北京邮电大学舒华英教授表示,“但是运营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售卖套餐流量模式上,流量经营是走不下去的。”

  开放集约共享

  在此背景下,通信业转型变革势在必行。通信业向民资开放的步伐加大,整个行业也向集约、共享趋势发展,而通信企业自身也在加快互联网化探索。

  从3月1日起,民资正式进入宽带接入市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首批试点城市16个。之后,新增天津等44个城市纳入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范围。从6月17日,山东、江苏两地管局发放首批接入牌照以来,目前,已经有13地管局发放了40余张牌照,获牌企业涵盖软件、CDN、虚商等多种类型。

  与此同时,另一项电信基础业务向民资敞开大门的继移动转售业务,也进入收尾阶段。目前已有39家虚拟运营商推出相关业务,用户数已经超过1800万,每月净增量在200万左右。有7家企业超过100万用户,前10家企业用户占比超过88%。

  铁塔公司作为通信业改革的试点,在集约共建共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2015年铁塔公司2314亿收购运营商存量资产,标志着铁塔公司“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即将完成,并将发挥集约高效建设运营优势,全面开展存量铁塔相关资产的运营和管理工作,同时为下一步引入民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打下基础。

  于此同时,随着电信联通网络终端共建共享,通信业启动新共享发展模式。

  格局固化 4G成收入红利

  随着华为登顶全球电信设备提供商之首后,设备商格局逐步固化,即使诺基亚和阿朗的并购对于设备商的排名短期内不会造成冲击。华为内部预测,今年销售收入预计突破620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30%。这一体量以及几乎相当于排名第二位的爱立信的两倍,中兴的4倍。

  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以4G为主导的移动宽带网络建设成为五大设备商的最大收入红利。

  2015年,全球LTE网络建设步伐进一步增速。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表示,随着LTE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快速发展,到今年年底,全球LTE用户数将达到近13.7亿户,同比翻番,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5亿户,2015-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20.8%。与此同时,今年LTE基础设施投资预计较上年增长近10%。

  华为在半年报指出,受益于中国4G网络建设持续投资和全球数据流量增长驱动提升网络容量的投资,以及运营商数字化转型驱动的ICT产业投资,运营商业务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由于华为几乎瓜分了一半的LTE网络市场,而美国、日韩市场由于前几年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LTE网络,暂无更多的扩容计划,欧洲的LTE网络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爱立信、诺基亚和阿朗等厂商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中国市场,以弥补其他市场的下降。

  从去年开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4G网络投资的集中地。而随着今年2月底,工信部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FDD LTE牌照,电信和联通的4G建网热情被迅速点燃。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信今年建成46万个基站,中国联通建成50万个基站,加上中国移动已经完成的110万个基站建设,中国已经完成超过200万个基站的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4G市场。

  中兴指出,国内4G项目进度加快以及三大运营商在有线交换及接入系统的投入加大,带动中兴通讯国内FDD-LTE系统设备、有线交换及接入系统营业收入及毛利均实现较快增长。同时,中兴通讯国际4G项目业务继续保持规模增长,合同盈利能力改善。

  爱立信却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指出,受中国4G网络部署速度放缓的影响,网络销售维持疲软。

  诺基亚大中华区总裁王建亚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时表示,受益于中国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上的持续投资,2015年,诺基亚在中国市场取得明显增长。

  2015年,诺基亚与中国移动签署年度总价值10亿美元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与服务框架协议,同时与中国移动签订4G合同大单,助力中国移动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18个省市部署Flexi Multiradio 10基站,确保为数亿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最佳的网络性能和体验。2015年,中国电信在LTE二期新建招标中选择了诺基亚通信作为其最大的非本土网络设备供应商。

  2015年设备商领域发生的最大事情莫过于诺基亚和阿朗两个曾经电信业的巨头的合并,两者合并后,收入规模将和爱立信趋于相同。

  诺基亚估计,合并后公司的目标市场比当前诺基亚单独的目标网络市场扩大了大约50%,目标市场规模从大约840亿欧元增至约1300亿欧元。同时,合并后的公司将有更强劲的增长前景,2014年至2019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为3.5%左右。

  预计双方的合并将在明年完成。届时在日趋饱和的电信市场,四家电信设备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老解1972撰文指出,华为、诺基亚&阿朗与爱立信将形成较为稳固的业内三足鼎立的态势。而在局部市场诺基亚&阿朗与爱立信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市场,华为则将以中国本土市场为大本营,更为积极在欧洲市场参与前两者之间的争斗。但三强拼争之下,留给中兴的国际市场空间会日趋狭窄,中兴将有可能只得退守到中国本土市场偏安一隅。

  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2016年设备商市场仍将维持现有格局。。

  光通信迎利好

  受到运营商集采量的拉高,国内光通信市场在2015年出现了一波贯穿全年的大牛市,推动多家国内厂商全年业绩“破表”。

  由于光纤光缆产品的特殊性,市场需求紧跟运营商等大型通信基建企业的采购量而定,而2015年恰恰是国内运营商光纤光缆采购井喷的一年。

  据了解,中国移动于2015年8月发布2015-2016年招标公告,集中采购光纤光缆产品(新建部分)。另据统计,2015年1-7月份中国光缆产量达1.89亿芯公里。换句话说,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尚未公布各自集采量的情况下,仅中国移动一家这一次就集采掉了中国光纤光缆三个月的产量,可谓是近几年来运营商光纤光缆集采量最大的一次。

  2015年的光通信市场之所以会如此旺盛,直接原因在于,各大运营商加强骨干网建设,支撑用户日益增长的4G业务,满足数字化服务高流量的需求;而主要原因则来自于顶层设计,国家于今年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光通信宽带网络建设政策:宽带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今年开始推进实施,以及“一路一带”战略加速光纤网络新技术的应用。

  本报记者 赵妍 逄丹 高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