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通大数据产品靓相:让战略资产成为创新收入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上海,大数据,联通
  • 发布时间:2016-04-30 12:00

  发布五大类新品,构建创新共赢生态圈

  3月25日,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以下称上海联通)在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了主题为“数聚联通未来”的上海联通大数据产品发布会,发布了上海联通新推出的五大类对外合作大数据产品。

  在发布会上,上海联通副总经理邓玄指出,上海联通近年来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自有大数据能力,通过整合各个信息系统用户数据,构建洞察用户行为,判断用户偏好的各种能力,对内实现了基于大数据能力的精细化运营。另外,上海联通基于自有大数据能力敞开大门与社会各个行业进行创新合作。在新的智能管道时代,上海联通以运营商独有的用户行为深度分析为基础,进行深层次数据加工,为政府和其他行业提供数据应用解决方案。

  中国联通对于大数据产品总的指导思想是:先内后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合作。优先保证内部的应用,在外部适时应用。面对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国联通大数据业务正在加快布局。据悉,2016年中国联通大数据平台存储量将达150PB,分布在4400个数据节点之上,2017年将上升到220PB的存储规模,数据节点规模将超过6000个。

  具体在上海联通,本次推出的五大类新产品具体有哪些亮点?对大数据业务,上海联通又有哪些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上海联通是如何跨越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拳头”产品

  据上海联通互联网与存量经营部总经理陈燕芬介绍,上海联通新推出对外合作大数据产品分为五大类:数字轨迹产品、数据超市产品、智能征信产品、营销开关产品、精准获客产品。此五大类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广告、金融、保险、理财、交通、零售等多个领域,为行业客户提供了更为简洁、高效、实时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数字轨迹产品可应用于区域人口统计监测、交通及城市规划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户外广告效果评估等媒体评估项目,商圈评估、店铺选址、基于用户位置的精准营销等零售商贸项目。

  其中,“实时人流监测产品”通过用户手机信令数据,以基站为单位统计人流信息,从而实现上海地区指定范围内客流的实时监测,并进行性别、年龄、客源地的统计分析,人口位置监测精度为300-500米左右。“地理栅格产品”可监测指定栅格区域指定时间内的人数、人次、车行经过、步行经过人数,统计人群性别、年龄分布、归属地、通信消费额等信息,位置监测精度为50-100米。

  数据超市,即数据管理平台(DMP),是上海联通基于大数据运用成果在内网搭建的匿名化用户行为(包含移动业务用户和固网用户)商业化运用平台,行业用户使用上海联通DMP数据产品,可通过在DMP平台部署自有算法,实现用户精确标签和画像的安全输出,从而在线上广告交易、用户关联特征评估、市场调研等方向获取商业价值。可应用于广告行业、金融理财、电商行业等多个领域。

  智能征信产品,是通过DMP平台的用户分析能力,实现用户征信信息验证数据的安全输出,分析用户潜在的金融风险,从而在信贷、信用合作、商业欺诈、金融、保险、投资等方向获取商业价值。智能征信产品可以支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P2P平台等多种金融行业用户,支持客户验真、信用审核、风险预警、贷后管理等多种应用场景。

  营销开关产品是在获得终端用户许可的情况下,为行业用户提供其现有终端用户的营销场景监控洞察服务。根据需求设置营销场景,当该营销场景满足时,触发对应提醒机制。由行业用户采取进一步营销措施,进行存量客户价值的二次开发,提高现有客户忠诚度。

  精准获客产品,包括全国精准营销产品和本地化场景获客产品两大类。

  其中,行业用户在全国精准营销平台上通过标签和行为偏好筛选目标用户。运营人员可根据行业用户的营销政策在平台事先配置好营销计划的基本信息,调用平台的渠道能力(如行业短信、虚拟外呼平台等)进行营销信息的精准投放,行业用户可实时查询营销信息的送达响应情况并对营销计划进行调整。

  本地场景化获客产品通过上海联通用户的相应行为分析,在获得终端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利用短信、Toolbar工具条等接触终端用户的渠道,下发基于位置或特定时间的优惠券或相关信息,进行场景营销从而获取新增用户。

  在发布会上,上海联通与太平洋人寿、海通证券及银联智惠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包括大数据征信、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叉销售机会挖掘及精准营销、基于用户画像的客户体验管理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厚积薄发

  上海联通副总经理沈可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表示:“大数据是运营商的核心战略资产,正在成为上海联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创新型收入的来源、重构生态圈的基石。”

  三年前,上海联通签订执行了第一份大数据产品合同,此后三年时间内,上海联通大数据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截止目前,上海联通已经具有较为强大的大数据能力,达到了符合金融等级的安全保护标准,在硬件上已建成7大类26个组件,200个节点,具备了超过3PB的数据存储能力,日吞吐量达到13.8TB,每天记录信息超过300亿条。

  “上海联通这样的运营企业,也能做好数据产品。”沈可说。实际上,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大数据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数据的真实性、丰富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上,拥有独立的现实+虚拟全量数据,可以独立支撑O2O应用能力。

  按照中国联通大数据产品的总体指导思想,上海联通结合上海本地市场的特点及自身的能力,制定了自己的六大应用法则,即“六个面向”:面向存量经营、面向增量市场、面向企业运营、面向客户服务、面向商业变现、面向政府管理。

  在应用层次上,核心基础是2014年开始的“内部数据解决内部问题”;重要着力点是2015年开始的“内部数据解决外部问题”;2016年起,上海联通按集团要求结合上海市大数据交易中心的成立,积极尝试内部数据参与社会流动和交易,而最终方向是内外部数据融合解决内外部问题。

  沈可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上海联通按照“指数引领、人人可用、处处可见”的原则,在联通集团的指导和统一部署下,已经建成了性能先进、数据齐全、安全可靠、灵活多样的大数据内外部应用体系和产品体系。

  在大数据的内部应用上,目前上海联通主要应用于四个领域,即:存量经营的全覆盖及微营销、客户服务的六大类场景化、网络建设打通前后台壁垒、内部管理的数字化决策、大幅度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助推电信运营企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大数据的内部应用,上海联通实现了手机存量收入保有率的提高,公众手机离网率的降低,营销活动成功率也提升了20倍。营业厅弹窗服务达到40万次点击,覆盖300万用户;超过200家营业厅,对附近用户进行了20多个维度、覆盖超过100万用户的分析。

  在外部应用上,上海联通目前重点在四个领域:商业变现、社会传播、智慧城市和学术研究。

  在商业变现上,大数据已经成为上海联通真实的“第四波”收入。自2014年至今,上海联通的大数据业务收入每年都跨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实现百万级的收入,2015年增长到千万级,2016年预计将翻番。上海联通估计到2020年,上海联通的大数据产品收入将达到亿元级。

  在社会传播方面,近年来,上海联通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上海主流媒体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了千万级的精准传播,为上海联通增加软实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此外上海联通还积极介入与大数据相关的交通管理、社会诚信、学术研究、智慧城市等领域,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上海联通认为大数据是以“轻资产”的方式介入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快速有效的方式。通过盘活数据,一样可以在智慧城市中获得重要效果。目前,上海联通已经开展了例如黄埔公安和徐汇旅游局的实时人流监控、上海市统计局浦东常驻人口监测、复旦大学城市研究等多个项目。

  相对于BAT的大数据业务,沈可认为:运营商的大数据产品与BAT相比,应该说是各有所长。

  “目前以自然人为采集点,以后将会是以物为采集点,产业互联网正展现巨大的市场空间,大数据和物联网的结合是以后要突破的方向。”沈可说。

  就上海联通而言,专注于行业应用是其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此次上海联通发布的五大产品都是以码号相关信息为基础,以后将更多地把工业数据、产业数据等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例如,利用工业园区的大数据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再如上海联通正在进行的4.5G窄带物联网,将会通过数据搜集挖掘实现商业上的变现。目前上海联通大数据产品的统一名称是“数聚联”。今后,将在这一统一名称下,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不同的实用性产品。

  突破障碍

  发布会上,在上海联通内外部数据融合解决内外部问题的大数据业务应用原则指引下,上海联通、上海市经信委、科委以及华为公司共同启动了WO+时代数据大赛。

  据上海联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数据大赛将面向全国的主要高校、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吸引全国的大数据人才利用联通公开数据为智慧城市、精准营销、客户管理等命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以及商业模式。推动公开数据的社会化应用,使数据真正产生价值。实际上,这次大赛只是上海联通提升自身大数据产品能力诸多举措中的一个具体行动。

  沈可认为,影响上海联通大数据产品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数据平台的性能;第二,产品开发人员的水平,重点是构架师、建模师;第三,既懂大数据产品,也了解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人员。在上海联通此前大数据能力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优秀的建模师。

  大数据领域的建模师是“数学科学家”,属于高精尖人才。而BAT等互联网公司给建模师提供的薪酬远远高于运营商现有薪酬体制的上限。为了建设大数据产品的人才队伍,上海联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5年,上海联通发布了建立人才特区的政策,这一薪酬政策突破了上海联通现有的待遇限制和职级体系,对重要人才的薪酬依据市场定价。

  除了突破体质限制通过招聘这条途径之外,上海联通还通过内部培养以及与高校广泛展开合作来解决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

  上海联通一直十分重视内部人才培养。从2015年开始,上海联通对大数据业务的员工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培养,将现有员工送去参加各种培训课程。上海联通还广泛地与高校展开合作,正在考虑在部分高校通过合作的方式发现和培养企业所需的大数据人才。

  一边努力解决人才难题,一边推动业务发展。现在上海联通在大数据领域已经建成四十多个模型。从工作实际出发,上海联通当前的重点是将这些已经建成的模型更多地用到不同的场景,为此,上海联通鼓励员工在授权的范围内不断地提出实用的建议。

  中国联通大数据产品更有集团统一开发和管理的内容,借助全集团统一的数据集中系统来实现涉及全国的大数据业务。目前已经在旅游行业和应用软件指数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可以有效进行全国推广。这一点也是中国联通在大数据发展中独特而巨大的优势。

  联通的大数据产品开发是一个开放的架构。“上海联通和兄弟省市公司在大数据产品上,是互相学习的关系。”沈可说。这样的互相学习,既可以提高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上海联通解决人才不足问题,提供了帮助。

  随着此次上海联通大数据产品发布会的举行,上海联通翻开了大数据对外合作的新篇章。上海联通将继续努力,为行业客户带去更多企业运营、客户管理、精准获客、交叉销售等方面的解决方案,与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客户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

  本报记者 王军 王彦彬 特约记者 邓云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