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终端厂商找到了开拓“视野”的全新方式,双摄像头开眼看世界很可能成为2016年的主旋律,大家都以为自己抓住的是产品创新的幸运稻草。殊不知在产业链顶层,部分技术厂商依靠技术优势攀爬到供应链顶端,在终端与模组厂商商议新机会的时候,悄然将附加值打包输送给芯片厂商,享受技术红利。“某种意义上,我们是高通和联发科的上游。”杨宇表示。
大咖简介
杨宇 中科创达图像算法事业部总经理
2006至2008年在日本ACCESS株式会社从事嵌入式浏览器研发工作
2009至2014年在日本ACCESS株式会社中国分公司从事嵌入式浏览器、移动操作系统和图像算法技术研发
2015年至今在中科创达从事摄像头算法研发工作
《通信产业报》(网):目前,摄像头市场的整体格局是什么?
杨宇:从大格局上来看,摄像头市场可以被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市场。
硬件就是指安装在智能终端上,用于记录图像信息的配件。整套模组包含不同功能的镜片、镜头传感器,以及承载这些部件的硬件模组。
在核心传感器环节,索尼依靠强大的技术储备与产业化能力,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也是目前为止的业界翘楚;OV与三星集团拥有各自优势市场,其技术创新和制造工艺紧随索尼之后;国内也有众多优质的摄像头Sensor设计厂商,不过相比之下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稍显不足,只能依靠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与国际巨头对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软件方面,互联网厂商会在网络侧开发大量图像处理应用,对用户记录的图像信息进行后期处理,以便在互联网上共享。目前,美图秀秀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厂商。不过较为尴尬的是,鉴于技术门槛并不高,开发图像处理软件的互联网厂商不在少数,他们之中的多数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商业模式,因此众多团队还在以创业团队的形式运营。
此外,底层调优技术以及算法技术都非常重要。智能终端通过这些技术,衔接镜头模组提供各项功能。因为调优以及算法需要厂商向下理解硬件模组的性能属性,向上打通操作系统的控制接口最终为用户提供特色的相机功能,所以相应技术门槛非常高,与之对应的利润空间也会更广阔。截至目前,国内只有中科创达等少数厂商能够提供完整的相机Turn-Key解决方案,为厂商提供完整算法的商业价值很高。
《通信产业报》(网):双摄像头的出现有何实际价值?
杨宇:在智能终端平台上,搭载单摄像头解决方案的产品仍然是主流。这种方案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能够满足用户记录图像信息的最基础诉求。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努力,最终成像效果也非常理想。
不过相比之下,双摄像头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两个摄像头的合力,智能终端能够摄取两倍的近光量。在使用夜景拍摄功能时,用户能够捕捉到更为理想的图像效果。更重要的是,双摄像头从理论上完整模仿了人类双眼的功能,可以捕捉图像景深,还能拼接实现光学变焦技术,在最终成像效果上会有明显的升级。
《通信产业报》(网):目前,有哪些因素困扰双摄像头的发展?
杨宇:目前,模组厂商已经推出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不少产品也使用了相应的方案,不过对全局发展而言,这还不够。
双摄像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图像算法,才能收获理想的成像效果。然而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现已开发出来的众多算法还不能完全释放照片的表现力,没办法让用户体验最理想的效果,这还是非常现实的。
此外,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由于单摄像头方案还是主流,双摄像头模组还是“少数派”。从开模生产到算法调优,后者都有大量问题需要处理,这就意味着厂商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成本,这些都是厂商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信产业报》(网):最终双摄像头会取代单摄像头吗?
杨宇:短期之内,双摄像头很难取代单摄像头,二者会长期并存。
智能手机同质化竞争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为了实现产品差异化,会有不少厂商“铤而走险”,在双摄像头的技术演进路线上比较激进,抢先布局或许意味着更早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不排除个别厂商会在2016年上半年尝试推出双摄像头手机,试探用户的反应。
然而如之前所言,考虑成熟性和稳定性,单摄像头还是市场的主流;双摄像头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很多厂商会在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并行推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产品,使得两者长期并存。两种技术方案各有优势,双摄像头技术在短期内也不会完全替代单摄像头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