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月嫂巧姨
- 来源:方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月嫂,家政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25 10:12
就在上个月,我参加了一个跟家政工口述史有关的新书分享会,活动主题主要是针对家政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诸如“不受尊重”、“工时长”、“劳动法规保障少”、“遭受欺压或性骚扰”等困境进行研讨。在分享会上,调查者、研究者和亲历者各抒己见。
有人说:“中国家政业面临市场混乱、监管缺失的窘境,所以急需启动家政行业的立法程序。”我听后就去查阅相关规定,发现其实在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颁布了《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家政服务员确定为一种职业,但十六年过去了,家政行业立法却一直在路上。
但在现场听了大家的分析,似乎除了总结目前的困境,并无好的解决方法。我从不善于从制度、立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我觉得家政业之所以难以统一管理,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属于“情感输出”的工作性质。凡事一旦涉及情感,界定起来就复杂多了。
这让我想到我请过的月嫂巧姨。那是我初次贴身与家政工相处。彼时我正受产后乳腺炎的折磨,巧姨如菩萨降临,用她自创的“无痛推拿法”治愈了我的疼痛,待身体稍微好转后,我简直将她奉为神明,和她相处亦很愉快。但真正理解她的契机是在一天夜里,失眠的我听到睡在一旁的巧姨在说很大声的梦话,仿佛与人争吵。当时的巧姨在梦中边辩驳边哭闹,折腾了挺久才安静下来。
第二天我找机会问她,她竟全然忘记。不过她跟我解释,做这份工太常于忍气吞声,梦里放肆大胆一下也很正常。这反而勾起了身为记者的我的好奇心,缠着她讲自己的经历。巧姨不做家政工之前,曾只身在铁船上打鱼,也曾自己一个人钻研孵小鸡赚钱。后来听说去别人家里照顾小孩能赚不少钱,她就离开丈夫孩子一个人跑到北京来工作。
她跟我说,辛苦艰难于现在的她而言都不值一提了。好比一直和她形影不离的地域歧视,因为巧姨是河南人。她给我看手机微信里的河南家政工的群,里面反映的大部分问题都与地域歧视有关。
被无故刁难对她来说更是常事,她给我讲曾经在一家人那里辛苦照料完小孩子满月,那家人却以孩子体检后体重身高不达标为由不给她工钱。“那时候我年纪还轻,胆子也小,这事要放到现在,我肯定回他们,‘那你家小孩上学没考上大学,你们还要怪人家老师没教好咯’!”巧姨咯咯地笑着说。
文|毛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