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拍攝閃電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攝影,閃電
  • 发布时间:2016-08-17 16:47

  7月9日與10日之交的夜晚,香港廣泛地區發生密集雷暴閃電,總計閃電超過1萬次,一般人雖然難免在雷電交加中驚惶不安,但也會為這罕見的天氣異象嘖嘖稱奇。最興奮的肯定是喜歡拍攝天文氣象的攝影愛好者,如我,那晚是人徹夜不眠,相機徹夜不停。接下來幾天,網上閃電影像頻頻傳遞。閃電,閃電,閃電,成為最熱烈的話題。有朋友說,閃電是最難拍的天象,希望我趁熱打鐵講一講。本期攝影講堂原預備繼續上期話題講「數碼黑白攝影」,如今就先讓路給閃電吧。

  做好充足準備

  拍攝閃電確實很不容易,既要有一定的知識和信息才能判斷雷電的機會,還因為有較大危險性而必須選擇相應拍攝點,攝影技巧又非常特殊。

  學一點雷電知識 積雨雲會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正、負電荷會「異性相吸」,彼此奔向對方。但空氣並非良好導體,正電、負電要另找通道才能「接吻」,於是奔向樹木、山丘、高樓甚至人體,拼命想相會。最後正、負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擁抱上,激情的電流爆發光亮無比的閃光。這是「雲對地閃電」。如果是在雲層之間的閃電,就叫「雲間閃電」。

  雲地閃電的過程很複雜。當雷雨雲使雲底與地面間形成強大電場,會產生被強烈電離的氣柱。這氣柱由雲層伸向地面,至離地面5-50米時,又突然向上回擊,以5萬公里/秒的極速衝向雲底,電流超過1萬安培。這樣的閃擊通常在約0.25秒時間內重複3-4次,構成一次閃電過程。閃電的溫度可高達攝氏2萬8千度,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5倍。極度高熱使空氣發生強烈的爆炸,這就是「打雷」。

  明白了這個道理,拍攝閃電的人一定不會讓自己充當正、負電荷「情人派對」的「鵲橋」。

  判斷「攝電」機遇 雷電發生要有一定條件:1、空氣很潮濕;2、有黑沉沉的濃厚積雨雲。當天氣預告晚間有強對流天氣和雷暴時,就會有機會。但是發生的地點難以預測,除非有7月9日晚那樣「遍地開花」的奇遇。

  香港天文台設有「我的天文台」網上手機版,助你查找天氣情報。其中有兩項針對閃電:「閃電位置」及「雷達及閃電圖像」。前者顯示過去一段時間閃電的位置,後者顯示雷達測報雷雨雲的走向,你可據此推測雷雨發展方向,選擇追蹤目標。

  安全措施 最好在有避雷裝置的建築物內,比如視野開闊的大廈停車場、觀景層、景區涼亭等。如不得已,也可讓相機自動連環拍攝,人躲到安全處。死機好過死人!

  拍攝閃電的技巧

  長時間分段連環拍攝 閃電不知何時出現,一閃現又瞬間即逝,絕不可能靠即時反應按快門,當你看見閃電才按下快門,電已閃過了。我認為最佳方法是分段連環曝光:設定快門為4-8秒,不間斷地連環拍攝。如果時間太長(如30秒),可能會在這時段遇到多次閃電,就容易造成閃電雜亂重疊和過度曝光。而4-8秒為一段,已足夠捕捉完整的一次閃電過程,這樣既不會走漏機會,又大大減少亂疊和過曝的危險。

  雖然說同一時段拍下多組閃電可能得到多重曝光的效果,使閃電顯得更密集,但是用分段曝光的多個影像來合成,一樣可以達到效果。更重要的是,分段曝光令你有取捨的餘地,只選擇互相匹配的影像進行疊合。

  分段連環曝光,最好是利用定時自動快門線來引發相機拍攝。有一些照相機內置可設定連續、間隔拍攝的功能,也適用。有它們幫忙,你就不必做「人肉快門線」,必要時還可以「人機分離」——人呆在安全處,讓相機去冒險(一笑)。

  感光設定 視現場亮度而定,對於閃電瞬間的曝光影響不大。低感光度可減輕雜訊問題,同時須兼顧背景適度曝光。在市區可用ISO 100或ISO 200,在郊野則可選擇ISO 400。光圈設定既考慮現場光亮度,更要看閃電的強度,閃電與現場光有時相差很懸殊,可超過10倍。實際上,在閃電時曝光過度幾乎不可避免,因此一定要用RAW格式拍攝,以便後期調整。一般來說,光圈定在f/8或f/11,弱的閃電則要用f/5.6。

  預設構圖 雖然閃電捉摸不定,但有時也可看出雷雨雲的走勢,預計雷電區所在。建議使用廣角鏡頭,有較多機會捕捉到閃電。同時還要顧及景觀,最好能見到地標景物,為作品注入地方特色。畫面重點當然要偏向天空。因此,通常預留畫面約三分之二給天空。當進入頻繁閃電時,就開始讓相機長時分段連環曝光,「守株待兔」網網打盡。還要不時根據閃電區域移動調整鏡頭方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