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好莱坞2016年度票房刷新纪录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好莱坞,票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30 15:26
2016年年初,业内展望好莱坞当年度的电影票房并不看好。这并不奇怪,因为大部分重量级系列片在2016年都没有排片:《侏罗幻公园》没“开园”,《复仇者联盟》也在“休战”,票房炸弹《变形金刚》的最新一集也排到2017年上映。尽管没有既定的热片,但从目前统计出的数字看,2016年的北美票房将以114亿美元创下影史新纪录。
市场研究机构comScore资深媒体分析师保罗·德加拉贝迪安(PaulDergarabedian)认为:“电影业的回弹能力相当惊人,尽管到剧院观影的‘丧钟’已经敲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有目共睹的是,一旦有好电影上映,观众仍会回到影院中。”
当然,2016年的北美电影市场也并非一路顺风顺水,不少评论认为好莱坞奉献出的影片整体质量有所下降。从数据上看,2016年的北美观影人数稍有下滑,但好在票价有小幅增长,所以收入基本打平。从全球来看,中国票房在经历几年超过20%的增长后,2016年的表现显出疲软,这一票房重镇的“失守”也给好莱坞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至本文截稿时,全球票房的最终数据还在统计中,但分析预计将比去年的388亿美元下降至少8亿美元。美国投行Cowen and Co.根据各大制片厂提供的收益报告估算,迪士尼在2016年收获颇丰,其中全球收益占比过半,达到57%。
美国国内票房方面,制片商高管和华尔街精英都乐于见到2016年票房如今的成绩,毕竟年初时不少看跌的分析师给出的数据是比2015年度同比下降4%到5%。事实上,2016年能取得这个尚佳的成绩,其中不少功劳要算在迪士尼头上。从《海底总动员2》《星战外传:侠盗一号》到《美国队长:内战》,迪士尼这一年的成绩相当耀眼,美国本土票房突破30亿美元。尽管迪士尼2016年发行的电影数量比其他几大电影公司都少,但有4部全球票房过10亿美元;6部进入年度票房榜前10,占据去年北美市场的四分之一份额。
迪士尼的高管一再强调,这些成绩绝不是简单的品牌效应。公司发行负责人戴维·霍利斯(Dave Hollis)将其归功于质量控制:2016年迪士尼出品的所有影片在CinemaScore网站都拿到了A级、在电影评分网站“烂蕃茄”上的新鲜度平均值保持在80%以上。在观众根据评分选择观影的时代,这些元素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迪士尼“老套”的营销策略也是成功要素之一——把每一部影片的宣传都做成一项声势浩大的活动,让观众感觉必须要去影院体验一把。霍利斯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绝不能错过’的氛围。当然,与之相对应的电影必须要有宏大的场面或动作戏,要让观众不能满足于通过平板电脑看完了事。”
迪士尼的这一套路子是否成功?看看有多少同款电影出炉就知道了。Cowen&Co.分析师道格·克鲁兹(Doug Creutz)说:“大家当然都想复制这种成功,但这类大片的市场容量有限,何况别家公司同样这样做时,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果把现有的大型电影公司减少到5个,高成本的大制作影片再减少20%,这个行业会更健康。但如果谁选择先退这一步,少制作几部这类影片,就会被直接挤出市场。”
克鲁兹认为,现在好莱坞电影业陷入了大量产品雷同的怪圈里,由六大制片厂加上狮门影业(Lionsgate)共同占据的这个电影市场日渐拥挤,产出的优秀作品却越来越少。2016年的大片,如《宾虚》(Ben-Hur)和《神战》(Gods of Egypt)就是明证:大制作并非成功法宝。矛盾的是,就算成本激增导致风险增加,也没有一家电影公司敢后退一步。
在2016年,不少电影公司也意识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续集效应正在逐渐减弱。曾经流行的几大系列影片,如《忍者神龟》(TeenageMutant Ninja Turtles)、《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和《分歧者》(Divergent)都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也让续集毒药的恐慌进一步蔓延。几家公司高管也曾表示过,给续集片开绿灯前,很多产品都缺失应有的市场考量。如今的现实就是,熟悉的电影名字后面加上一个数字,已经不再是票房保障了。
派拉蒙公司负责发行和市场的高管梅根·克里根(Megan Colligan)说:“2016年的主题就是,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做续集难免重复此前的套路,所以必须强迫自己打破常规。”另几位高管也认为,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越来越难。索尼(Sony)全球发行负责人罗里·布鲁尔(Rory Bruer)说:“无论什么样的电影,必须具备吸引眼球的能力,当代大众关注点转换的速度太快。”
当然,尽管迪士尼在2016年独树一帜,但其竞争对手也贡献出了不少精彩的作品。华纳兄弟(WarnerBros.)在《霍比特人》和《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系列完结后空档了一段时间,终于在2016年收获15%的北美票房,占据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华纳有些预期很高的电影上映后表现不尽人意,收获票房最多的也并非投入最多的作品。2016年华纳兄弟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和《自杀特遣队》(Suicide Squad),但其北美大卖被海外票房的乏力拉低,8.73亿和7.46亿美元的海外收入,离预计的10亿美元差距不小。负责北美发行的高管杰夫·高德斯坦(Jeff Goldstein)称这一情况“令人头疼”,但“两部影片的接受度都很好,口碑也不错”。
2016年电影公司业绩较好的另外一点或许在于高票房影片的收益更为平衡。在2015年,《星战:原力觉醒》和《侏罗纪世界》两部电影,以9.367亿和6.523亿美元的成绩让其他影片只能望其项背。再看2016年,虽然没有一部影片跨过5亿美元门槛,但有9部影片超过3亿美元,比2015年多了3部。
从流行主题上来看,虽然这几年大把的高管喊着要创新,但观众显然还是对超级英雄片和动画片趋之若鹜。在2016年最卖座的10部影片里,有9部是漫画改编题材或合家欢影片,另外一部是《星战》前传。
穿着花哨行头的超级英雄们从10年前开始占据大银幕,而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则是动画片。迪士尼当然是经典动画的翘楚,但竞争对手也不弱。环球影业与照明娱乐公司(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合作交出《爱宠大机密》(The Secret Life of Pets)和《歌唱》(Sing),拉走了不少观众。环球还拿出40亿美元买下了梦工厂动画(DreamWorksAnimation),显然是要加大在动画片上的投入。照明娱乐此前凭借《卑鄙的我》(Despicable Me)打出知名度,再加上环球的助力,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与皮克斯(Pixar)并驾齐驱的动画品牌。
动画片的复兴对电影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过去几年,不少分析都认为,随着年轻一代成长起来,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也许将像纸媒一样,成为过时没落的代名词。大银幕提供的娱乐体验,恐怕难以与数量庞大的其他娱乐方式匹敌,无论是HBO现象级的热播剧集《权力的游戏》,还是Netflix和其他流媒体服务带来的观看方式变革,都在严重挤占娱乐市场。但如今动画片的复兴让不少电影公司看到了希望,因为正是这一类型的影片,将吸引正在成长起来的00后观众,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影院观影的乐趣。正如福克斯(Fox)本土发行负责人克里斯·阿伦森(Chris Aronson)所说:“我们能吸引到的观众年纪越小,未来市场发展的基础就越坚实。”
译/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