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和玩具

  80年代中期我升入中学后,同学当中骑车上学的越来越多。我也不情愿背着书包傻傻地步行,很羡慕那些呼呼而来、嗖嗖而去的同学。可惜我家离学校只有步行8分钟的距离,家长不让骑车。我反复跟他们讲道理:骑车来回,每天节约好几分钟,日积月累就是很多个小时。利用这些时间多看看书、多记几个单词,高考就能多得几分,考上更理想的学校。父母却毫不松口。唉!摊上这种不讲道理的家长,我也只能认命了。当然,还有些道理我没必要跟他们讲。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如果我骑自行车,可以绕道送她回家;就算只是骑车偷偷跟着,在她遇到流氓时我也能第一时间见义勇为……哎,这些道理父母怎么能理解呢?

  他们有一句话我也很难反驳:“你骑车就是为了玩!”

  二十年后,老白(Curtis Blaylock)曾经说过类似的一句话。我曾在专栏里写过这位美国教授。跟随他一起云游各州的时候,我们轮流开车。有一天,他莫名其妙对我说了一句:“你蛮享受驾驶的。”何出此言?开车就是开车,为什么他能够察觉我在“享受”驾驶?也许因为我在休息区曾主动提出“接下来的一段我来开吧”;也许因为我开车时神情专注,毫无倦意……不管怎么样,他那一句话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确喜欢开着车在路上跑。

  交通工具对我来说,确有玩具的成分。即便没有必要使用这种工具时,我也可能骑着车四处溜达;有轿车的话,就开着满世界瞎转。

  我父母和老白应该不会知道,我曾经背着家人租了一部老旧的手动挡爱丽舍,在新江湾城一度空旷无人的道路上转圈圈。自己想出来的理由是:长时间不开的话,手生,需要练练,以备不时之需。转圈圈的时候,我考虑最多的是手脚如何配合,尽量减少换挡时的顿挫;坡上起步时尝试用脚刹而放弃手刹……这个过程,与玩电脑游戏、街机游戏的感受基本一样。玩游戏也是要通过不断地重复一些动作,做到手脑合一、手眼合一,遇到任何障碍都能够迅速判断、即刻应对。练熟了,积分就多,打怪更加酣畅淋漓。练车到达一定境地,也会感觉操控能力提升,能够更好地驾驭机器,让它“听话”。那种征服感、成就感,的确是老白所说的“享受”。

  和中学时代的情况相仿,如今我上下班的通勤距离也很近,不足3公里。对我这样的司机而言,偶尔开汽车,也主要是作为玩具而非工具。

  工具,只是手段。有助于使用者达到目的就是好工具,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越短越好,越顺畅越好。汽车带我们去公司、回老家,帮我们送孩子去学校、去郊游。路上花费的时间越短越好。如果遇到堵车、车辆故障,或者方向错了走弯路,总是令人沮丧,也让驾驶成为一种痛苦,甚至引发路怒。这一切都因为开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玩具就不一样了。使用玩具本身就是目的。评判好玩具的标准,就是使用过程有没有挑战性,能否体现玩家的身体或心智能力。把汽车作为玩具,开车过程中遇到堵车、遇到不礼貌的司机、遇到变态的交通管制、驶过被市政工程破坏的路面,都可以视为实现玩具价值的有利因素。这个过程越长,“过瘾”的周期也就越长;遇到的挑战难度越大,则“过关”之后的心理体验越强烈,成就感也越明显。

  如今,汽车技术发展很快。作为工具,它们在实现使用者的目的(运送物资、人员)方面越来越方便、快捷。为了解放人力,还出现了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送货飞机。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个问题:既然“无人”了,“我们”在哪里?我们似乎成为机器所运送的一种货物。汽车还能不能作为玩具,让我们在使用中体验乐趣,享受驾驶过程?也许,车企可以关注这一需求,在汽车的设计过程中注入游戏基因,培育一个玩家汽车市场。这类“玩具汽车”应该真正做到“以玩为本”。汽车节能技术、安全技术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我们也需要提升汽车可玩性的新技术。

  文/杨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