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看见自己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4-05 10:20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人生无常如白驹过隙,有机会就去趟菩提伽耶吧,去感悟一下初心,然后再出发。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天堂电影院》中1小时37分时阿尔弗雷多讲到。当我第三次踏上印度的国土时,早已理解了这句话并喜欢上了这个神奇的国度。
都说“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投射”,也许说着了。回程时,在巴特那过安检,穿绿色制服的安检大叔灿烂地微笑着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中国,他马上用略显夸张的印度调调中文回应我“哦,你好!”,真诚温暖的笑容在脸上洋溢着。而到了德里机场值机时,一位帅帅的印度工作人员热情地上来询问我,是什么航班?等我跟朋友汇合以后,马上来引导我们,自然到完全没有隔阂。
“认命”地生活
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印度的旱季,这个时候处于印度北部的比哈尔邦,气温比较适中,虽然早晚温差很大,有点“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感觉,但也是最适宜的时候。因为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印度懂英语的人非常多,除了印地语,基本英语当道,会简单的英语即可在印度无障碍通行。并且这个70%人吃素的印度民族很聪明,凭肢体语言也能很快领会你的意思,也算善解人意吧。
而跟现代化的德里机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从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有点寒酸的小机场出来后,到菩提伽耶虽然只有100公里路,但坐车要四五个小时,一路上要经过七八个乡镇,路况很差且一路上尘土飞扬,虽然是柏油路,但是很窄,稍微车多点就会堵。经过的乡镇基础设施非常简陋甚至有点原始,完全无法跟国内的村子比。
与三年前来时差不多,从巴特那到菩提伽耶的一路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跟国内恨不得翻个底朝天的建设速度相比,印度的变化速度明显慢很多。三年前没建好的房子,依旧是那个样子竖立在那里,仿佛在说没关系,急什么呢。三年前碰到的坐在那棵树下讨钱的乞丐,依旧坐在那里讨钱,除了更黑了一点之外。泰国用俗语“宅嘤嘤”来形容慢慢生活,在印度更是如此。
因为信仰的关系,印度人大多相信有来生,时间观念很淡,所以真的是“不疾不徐”。印度下层百姓确实很穷,但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印度人对这种贫富差异安之若素,颇有中国古代“认命”的风范。而且来一次印度,就会明白跟国内有多么大的不同。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说印度人是在生活,那中国人就只是在急吼吼地挣钱,甚至穷得只剩下钱了。
从细节上来说,印度很多地方需要排队,但是大家都很自觉,至少这几年我没看到插队的。有时候我排队想往前点,工作人员还会示意。除了印度,韩国、日本、泰国等几个去过的国家,看到的也都是如此,印象中确实只有中国人会急吼吼地插队。而“马上成功”的功利之心,甚至将成功学之类的“鸡汤书”放在书店里最醒目的位置,这些几乎已经成为了国内的独有现象。
素食的国度
在印度,最让我感慨的,除了素食,就是那些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动物。印度人视牛为神物,所以,路上经常能看到安详的牛,还有就是直挺挺地躺在路上睡觉的狗,甚至仿佛死了一样,不像国内的狗,总是保持着惊慌警觉、惶惶不可终日的姿态,一不留神难免就进“五脏庙”了。而且,印度还有个供养老鼠的神庙,这让视老鼠为“四害”的中国人情何以堪呐。
据说印度国内70%的人素食,进餐馆点餐时,只要你讲“Veg.”,侍应生马上就会明白,因为印度分Veg和non-Veg的。而且素食品种很多,例如MOMO,也就是我们的饺子,Chowmein(炒面),Roti(印度薄饼),印度炒饭Biryani,味道都很不错,包括很纯正的咖喱,还能吃到馒头,而且有意思的是也叫“Mantou”。除了印度味道怪怪的香料,对于我这个素食者来说,真是福音。不像去泰国旅游,点菜无从下手,冬荫功汤更是没福享受。
有人说印度很脏,实际上正规餐馆做的食物还挺干净,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另外,印度的咖啡和产自大吉岭的红茶非常有名,也非常好喝。记得第一次在菩提伽耶一家餐馆吃早饭,老板端上来后,让我这个在国内喝惯速溶咖啡的人体会到了什么是仪式感的早餐咖啡。
启程回国时在巴特那机场,我们在机场服务人员的推荐下,到二楼的餐厅吃了午饭。人不多,但来吃饭的人很安静,看起来明显都是中上阶层的人,侍者也是不断地来回服务。一顿饭吃下来合人民币一百元出头,很便宜,不过在汇率1:9的印度算是大餐了,感觉真是很“土豪”。
吃完结账走人,结果在楼下看书的时候,那个侍者焦急地找到我们,用充满咖喱味的英语讲着,我听懂了“Wallet”,一摸这才发现钱包没拿,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来。拿到钱包后,不禁感叹,原来资本主义国家居然也能碰上“拾金不昧”。
佛陀的等身像
这几年,随着中国人去印度旅游和朝圣的人增多,带动相关的基础设施也慢慢提高了。这次在菩提伽耶,最大的感觉就是人比上次多了很多,街边的摊贩也多了很多,旅馆更是鳞次栉比。我们熟悉的一个印度人光明,他和哥哥两人合伙也开出了一家五六层楼的中高档酒店,一晚上的价格居然也要五六百人民币。
之前出行,主要是招手传统的三轮摩托和人力车,而这次更多了很多新的电动三轮摩托,时代的进步也在微细之间展现。而车费依旧没什么变化,依然是“OneTen”,一个人十卢比。除了后座,还可以坐在司机边上的板凳开挂。
菩提伽耶是3000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地方,与佛陀生处(蓝毗尼园)、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并称为佛陀四大圣迹。并且佛经当中记载,这棵菩提树所在地金刚座,是贤劫千佛入定成道的地方,“唐僧”玄奘大师在其《大唐西域记》中也有记载。而正觉塔紧挨着菩提树。所以,每天在正觉塔下绕塔、祈祷、修行的人络绎不绝,而且时不时有法会举行,真正是万国集会,各国各派都有。
在正觉塔的大殿中,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佛25岁等身像,每天都有来朝拜的人们,在此静静地排队,献供、礼拜、祈祷。据佛经记载,是工匠之神毗首羯摩天熔化了天界五宝与人间五宝,分别塑造了佛陀8岁、12岁、25岁三尊等身像,这三尊佛像与佛真身无二无别,由佛陀亲自开光加持,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加持力。
而且藏传大藏经《甘珠尔》记载,法界众生若有能目睹圣像者,即种下“见解脱”因缘,具足一切见、闻、念、触之功德,将来必能解除三毒痛苦,成就佛道。现在,8岁等身像供奉在拉萨小昭寺,12岁等身像供奉在拉萨的大昭寺。这三个地方都成为了佛教信徒至诚朝拜的圣地。
即使是没有信仰的人,来到这里,也会为来自世界各地朝拜的信众无比的虔诚态度所感染。在菩提树下,时时刻刻都有南传佛教的僧侣带着居士信众等在念经修行。走累了,你也可以坐在旁边的石栏上,静静地听着这些略带神秘而又悠远的梵呗,仰望着这棵三千年来几经毁灭又重生的菩提树,沉静下来,忘却俗世,会有一种不一样的觉受。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遇到多少人,见到多少未知的风景,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认识了自己……”在菩提树下绕行、静坐,静静体会佛陀的智慧,放空身心,当时空消融的时候,也许你真的会发现不动的真心,看见了自性,领悟到生命中最深的智慧。11世纪印度著名的班智达(指最高级别的智者)阿底峡尊者,就是在绕行菩提树和正觉塔的过程中开悟的。
不像国内的寺庙烧高香,烟火缭绕,在正觉塔所有游客和信徒都是供花、供水、供衣、供养食物,非常素雅。这使得正觉塔寺成为一片花的海洋,鲜艳的花朵映衬得佛像和大塔更加庄严。这次,我还巧遇了藏传佛教宁玛派时轮金刚法会的最后一天,巨大的佛像唐卡和幢幡,遍地端坐的红衣喇嘛,加上雄浑轰鸣的法器梵呗,蔚为壮观。
上次离开菩提伽耶前,去佛像前供花,碰巧泰国的南传僧众来献供,在清晨天还未亮的时刻,清净地盘坐在后排听着他们以无与伦比的虔诚唱诵着经文,那一刻,内心被深深地震撼。
有句话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人生无常如白驹过隙,有机会就去趟菩提伽耶吧,去感悟一下初心,然后再出发。
文/西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