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支付牌照背后 “滴滴”有何意图?

  前不久,有消息透露,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将全资收购一九付,曲线获得支付牌照,交易价格约为4.3亿元人民币。对于滴滴插足现在大局已定的支付市场,的确让人意外,而更重要的是,在这背后滴滴有何意图?

  为何此时传出滴滴收购支付牌照的消息?

  这几年一直都没有流露出对第三支付业务感兴趣的滴滴,为何偏偏在此时传出要收购支付牌照的消息呢?

  从外部条件来说,滴滴此举应该是受到了网约车新政的影响,面临着调整和转型的滴滴迫切需要第三方支付牌照。自去年10月以来,各地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了网约车管理细则。虽然新政从法律层面给了网约车以合法身份,但本地车牌、本地司机和车型要求等诸多的限制,反而使得网约车经营空间紧缩了不少。

  今年3月底,滴滴向外界确认将在北京停止向非京牌照车辆派送订单,以确保符合即将于4月1日起实施的当地监管政策。由于非京牌照和非京籍司机占比较大,这意味滴滴在北京的业务量将出现较大的下滑。而随着各地方监管政策陆续生效,滴滴在其他城市的业务还将受到较大影响。

  由于短期内难以推动政策转变,滴滴只能另寻出路。滴滴目前的核心业务是出行服务,将其延伸到汽车租赁和二手车交易等增值金融业务,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做法。那么,一张作为业务基础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而在2016年8月,央行宣布不再批设支付机构,随后多次表示要控制牌照数量。这意味着短期内通过申请得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通道被堵,于是滴滴似乎只能把希望放在收购现有第三方支付企业之上。

  不是做支付,而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自有业务

  传闻一出,很多人认为这是滴滴要开始做第三方支付的节奏,并纷纷对此表示有些不看好。因为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双巨头挤压之下,第三方支付这桩生意谁都不好做,滴滴也不例外。

  滴滴当然清楚市场现状,再加它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关系比较近,笔者不认为滴滴收购牌照是为了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其实,滴滴收购第三方支付牌照另有目的—直接用于现有业务或者今后发展新业务。

  滴滴早就在去年就突破了每日千万的订单数量,现在虽然受到各地监管新政的影响有所下滑,但毕竟原有基数大,且有一定的自然增长率,订单量级仍然非常可观。之前有专家按滴滴千万数量级订单和客单价10元人民币的保守数据推算,估测其每天产生的手续费就有数万元人民币,每年下来至少有一两千万元人民币。而实际上曾有数据显示滴滴平均客单价是20元人民币左右,即滴滴如果自有支付牌照,则每年可节约三四千万元人民币的成本。

  降低运营成本应是滴滴追求支付牌照的一个原因,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可能就小看了它。滴滴更大的想法,应该如前文所言—发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当下,国内几乎所有排得上号的互联网企业都已涉足互联网金融,BAT不用说,京东、网易、苏宁和国美也都悉数入局。对此,滴滴自然不愿只当一位看客。如果滴滴围绕着用户的出行,向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和汽车后服务等更有潜力的大市场延伸,为用户提供增值金融服务,则可改变原来网约车单一业务模式,变成靠网约车和互联网金融“两条腿”走路。

  用户推广不是很难,但业务扩张不易

  想法再好还得落实到纸上,即便滴滴最终能成功收购到支付牌照,今后能否如愿推行则是另外一说。

  在此之前,美团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举动,想摆脱对支付宝的依赖,以便自己掌控交易大数据。但结果没能坚持到一周,就在现实面前低头,允许商家继续使用支付宝接入。京东在很早就意识到依赖对手支付产品可能带来的威胁,而提前停用支付宝,但也没能实现京东支付对自己用户的全面渗透,很多用户还是习惯用微信支付或网银。这表明推广互联网支付的最大难点,就是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美团和京东遇到的问题,未来同样也是滴滴的难处。

  不过,与其他企业相比,滴滴做支付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它与美团和京东一样,同时拥有明确的消费场景和良好的用户基础,当然这只是前提条件而已。其次,美团不易搞定商家,但滴滴搞定自己的司机则只需修改下规则即可。当然,真正能有利于转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因素,是滴滴在出行市场的领导地位。由于用户在网约车出行时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其他对手目前的体量市场占比太小),即使滴滴未来在推广自己的支付产品时稍稍强势一些,用户也能容忍。再假以少许优惠进行引导,或许就快速实现推广。

  对于滴滴而言,通过收购获得一张支付牌照相对简单,在自己平台推广也不是很难。真正最有挑战的,则是最终如何实现业务扩张,在汽车租赁和二手车交易等新领域抢下较大的份额。因为届时滴滴将以后来者的身份与其他竞争对手站在同一竞技场,在产业链上没有任何优势。

  文/蚂蚁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