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背景下深圳市中学普通教室设计探析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20 11:56
1.绪论
深圳市自1980年设置为经济特区之后,作为祖国南方对外的窗口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深圳市辖区面积已达到1996.8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达到1077.89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与深圳市爆发式发展相对应,其城市建设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但在发展速度的大背景下,深圳市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重数量轻质量”的特点,城市建设质量堪忧。作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深圳,提高深圳城市建设水平刻不容缓。
学校是为公民提供教育的场所,承载着为城市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也是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物质载体。其发展既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深圳市学校其目前的建设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还较低,中学建设的缺口也较大,提高深圳市学校的建设水平以适应深圳城市发展的特点成为市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
2.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中学普通教室设计
2.1学龄人口下降的影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使用群体,学龄人口下降会影响到中学普通教室的规模、设计和使用方式。自1971年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显著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劳动力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现象。在中学方面则表现为我国适龄入学人口持续减少,在校学生和招生人数持续下降。2014年我国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但依据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人口生育率下降后若没有特殊事件影响将很难回升。因此可以预期中学学生数量减少将成为中学设计新常态。
新世纪以来深圳高速发展,中学建设也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从《深圳市2015年统计年鉴》中可以了解到深圳中学发展的现状。2000年开始,深圳市中学数量由94所增加至2014年的325所,可以看到在校生数量和中学数量都在稳步增长,但另一方面增长速度都在显著下降(图1所示)。另外,从中学招生人数可以看出中学招生人数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增长率却在直线下降,至2014年已经出现负增长,这与中国学龄人口下降的预期是相符的(图2所示)。可以预见未来中学的学生规模会减少,学校教室合并或改做他用将成为可能。设计师和管理方需要在这方面做好准备。
2.2新规范标准下的变化
建筑规范和标准是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的重要依据。2012年我国新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颁布,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其他相应的规范标准,中小学设计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深圳市政府于2016年颁布了新的《深圳市中小学建设标准指引》,提出了水平更高的中小学建设标准。作为基础教育载体的中学理所当然要满足新的教育发展和设计规范的要求。通过对新规范和标准的分析,大致总结出以下变化:
(1)平面布局的变化
新规范与旧规范相比,对功能、安全疏散、室内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规定,这些方面都将直接影响各个功能用房的布局。例如新规范对普通教室要求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2h,普通教室就只能南向布置,可以与其他功能单元之间进行集约化的组合。例如可以将专业教室布置在北侧,与南侧的普通教室构成一个教学单元,提高专业教室的使用效率。深圳地区对通风要求很高,组合单元需要对通风问题作为深入的研究。
(2)面积标准的变化
对比新旧规范和标准,主要教学用房在面积上普遍增加了。在旧的标准中,中学普通教室面积为57㎡-66㎡,容纳学生为50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学普通教室,并以深圳市中学为例探讨当下中学普通教室设计的变化因素。从社会背景和中学普通教室功能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当下深圳市中学普通教室的变化,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借鉴和方向。
按照新的标准,中学普通教室面积至少为70㎡,学生人均使用面积由1.12㎡提高到1.39㎡,普通教室面积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一线城市经济较为发达,为了满足发达地区的需要,深圳市提出了自己当地的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深圳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规定,其中学普通教室人数为50人,面积80㎡,生均面积为1.6㎡,显著高于国家标准。这为普通教室的多样化设计和使用提供了基础。
(3)功能使用上的变化
普通教室必须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新规范中已经意识到当代教学活动和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增大了讲台的宽度和长度要求,长度与宽度最低标准都提高了0.4m,以增加教室教学活动的灵活性。新规范增加了储物柜、清洁柜、教具柜的设置。学生储物柜数量多、面积大,布置储物柜和设计储物柜的形式成为摆在设计师和管理者面前的大问题。
(4)空间形式上的影响
新规范对普通教室空间设计上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新的教室功能需要相应的空间加以容纳。例如规范在安全疏散方面要求教室的疏散门强制向外开启,外开的疏散门会对走廊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在教室与走廊空间之间形成一个新的空间。对这个空间要求更加精细化的设计,既能够化解门对走廊的影响,也能够满足走廊与教室的需求,同时创造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如可以将两门之间设计成储藏空间,作为教室功能的拓展。也可以将两门之间设计成展示和学生休息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作为教室与走廊的一个过渡空间。
3.中学普通教室的功能演变
3.1“走班制”影响下的中学普通教室
“走班制”教学是兴起于国外的教学模式,
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合适的课程,然后根据自己的课程到不同教室上课。与传统“编班制”教学学生在班级教室内等待学科老师不同,“走班制”教学则为学科老师在学科教室中等待学生来上课。这种教学模式因其灵活性和自主性而广受推崇,深圳市已经在很多公办中学中试点“走班制”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将对教室设计和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影响到的是传统班级教室的去留问题,没有了传统班级教室,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该如何实施,学生又该如何管理。美国中学由于“走班制”而出现了“恐怖走廊”的现象——即下课后学生蜂拥在走廊中穿行上课,而没有课的学生则在走廊休息闲逛造成混乱。为此美国中学采取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图书馆、自习室等)的方式,日本则采取保留传统教室的方式。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场所。普通班级教室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具归属感的场所,教室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待人处事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深圳推行“走班制”的过程中,可以沿用保留普通教室的方式。
另一方面,“走班制”下学生需要不断在各个教室间流动,这对教室的储物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方便使用,一般将储物柜布置走廊上,这就要求走廊适当拓宽,保留足够的使用空间,同时兼顾疏散要求。
3.2中学普通教室内涵的变化
对比100年前的清末新式学堂和当前的中学教室,可以发现除了引入现代化设备外,本质上并无区别(如图3和图4所示)。进入信息化时代,各学科的交流愈加频繁,为打破这种局面创造了条件。传统的教室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大量灌输知识,过往的设计一直在强化这一理念,例如秧田式的座位布局、教室一侧的观察窗、教室讲台的高度等,教学活动更像是一场演讲,学生只是教室的访客。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传统教室中的许多教学活动被转移到了各种类型专业教室之中,对教室外部学习领域的探索愈加的深入。随着教育发展的深入,未来的学校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穿梭在学校里面,到不同的专业教室上不同的课,而教室作为唯一的、不变的教学空间也将成为过去。慢慢的,随着走廊也将成为学习领域的一部分时,整个学校将被学习领域所占领。这时,教室因此而进化成学生在学校的家庭基地:一个熟悉的环境可供回归和依靠。未来中学师生比将会稳步上升,小班化的趋势也不可避免,“编班制”教学会逐渐向“走班制”教学转变,教室作为家的内涵会不断延伸,重视教室中的学生的生活空间将是设计的方向。
4.结语
新时期,深圳市中学已由“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进入到精细化设计的阶段。本文从社会背景和中学普通教室功能变化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学龄人口下降、新规范标准颁布、走班制推行、教室内涵变化四个因素对深圳市中学普通教室设计的影响,希望能对之后的中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何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