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居民日常需求为导向的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1.研究背景

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历来被描述为“开放空间”,是指街道、公园、娱乐场所、广场以及其他公众所有和管理的室外空间[6] 。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整个城市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大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大都只是本着建设的经济性和城市外观的美学意义,地方政府和私人开发商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局限于“发展经济”,“提升城市形象”,而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能否“促进公共生活多样化”,并且缺乏更宏观的对城市背景的理解以及对公共空间“社会与文化功能”的探讨[2] 。

2.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人对城市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还应该关注人在城市中的环境行为模式与反应 [3] 。当前社会和传统社会有很大不同。户外公共空间不能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人们就不会去使用它,那么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不同阶层不同类别人群之间的交往功能就会丧失,社区感和人际交往之间的信任感就无从培育起,社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相反的,具有可达性和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能够鼓励人们更多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生活进行交流互动,能够增加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此公共空间的营建要遵从人的活动规律、行为特点、普遍感受和实际需要,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让市民削足适履[1] 。

3.城市居民对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

3.1 物质需求

(1)舒适感

良好的户外公共空间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宜人的气候环境(室外温度、风速、阳光等),优美的绿化景观,良好的视野,舒适的户外活动设施(休憩座椅、游憩设施、健身器材等),较好的地段位置(可达性强、具有较好的开放性或私密性),适合交谈的低噪声环境等[10] 。

威廉·怀特指出,存在“供应创造需求的现象”,即一个新的高品质空间会产生新的拥护者,会激励人们产生新的习惯。杨盖尔也有类似的评论,他认为,潜在的人类需求只有在适宜的物质条件支持下才能够被激发出来。

(2)功能复合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活动的物质载体,集聚并且承载多种功能,使公共空间具有多种用途、多目的性,增强了环境的吸引力,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层次使用者对空间的需求,实现了交往活动的多样化聚集。在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采用功能配置激发空间的活力。户外公共空间要考虑空间的阳光、空气和水的舒适性,提供给人们的坐凳的数量,日常生活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流动食品小摊贩[11] 。威廉 .H. 怀特认为,小摊贩被默认为是给城市室外生活提供食物的人。他们之所以生意兴隆,是因为常规商业设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鼓励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多样性,以此来形成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吸引人们前来参与活动。

(3)可达性

视线可达是指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良好的观看视野,不受拘束的视线,以及建筑内外的视觉接触。公共空间区域内人们的视觉接触是影响体验强度和接触机会的重要因素。人们首先通过所看到的来判断自己所处境遇,对户外空间的视线可达需求不仅是能够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即将进入的环境,以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同时也要确保自己的隐私性,保证自己的私人生活不被其他人打扰。

步行可达是指户外公共空间与周边其他场所,可达性越高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就会具有更高的人群集聚性、更大程度的交往活动发生的潜力。人行走于城市之中,就会与步行途中经过的各种社会活动融为一体,所以城市居民的步行不仅仅是行使一种交通方式,更是其他很多活动的潜在起点和发生场合,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居民交往活动的发生,提高户外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3.2 心理需求

(1)归属感和地域感

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传统以及文化生活等,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地方风貌、民俗民情以及地域感。每一个地方的人群都有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个地区人们浓烈情感依托的内容与形式。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重要决定因素,尊重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方式是提升城市空间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前提。

(2)安全感和稳定感

居民对邻里犯罪和安全的感知,其量度主要包括步行路径安全感知、犯罪率、晚上是否有足够的灯光以及是否存在交通隐患等。雅各布斯认为,公共空间安全感的普遍着眼点是维持和支撑开放的社会视野,在那里来自所有社会经济团体的人们都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相互接触,公共空间中有了来自周围的“街道眼”的监督,安全性就被促进和加强了[8] 。此外,一个好的环境意向能够使拥有者在情感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够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

安全体验和安全感知对城市中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对公共空间的安全性的一种更普遍的、更细节层面上的探讨就是空间环境给人的支撑感和依靠感。一个典型人的行为特征表现就是客人通常会在边界区域找家具、角落、柱子或者墙壁凹进处之类的地方停留,以便获得依靠,这类地方界限分明。靠墙让人觉得低调、安全,旁边如果有钢琴、柱子等物件,客人就不会感到孤身一人,似乎有了伙伴[9] 。由此可以看出人在公共空间中获得适度的依靠点,具有相对的隐蔽性,就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3)交往的需求

社会学家 sennett 提到,人们需要在城市整体范围内与不同的人接触、交流,甚至发生冲突,这样人们才能发现并尊重不同的生活模式,变得更加宽容、理性、富有创造力,于是在整体上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4] 。如果人们长期禁锢在一个单一社区中,他们可能只认可一种生活方式,反而会更加狭隘和固执。以步行尺度布置日常生活活动,并提供相互连通的街区网络,能极大地提供步行出行,降低车行几率。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是良好的“社会学习的环境”,这一特点推动了人的社会行为方式向尊重和多样性的方面发展,这一种“大众人种学”是每个人在最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中可以学到一种能力,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5] 。

4.户外公共空间如何能有效满足人群需要

4.1 物质层面的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4.1.1 公共空间环境的感官舒适性

设计一个另人愉悦的小气候:阳光、风、树和水[13] 。空间尽量朝南,周边避免高层建筑,使公共空间大大部分时间都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树木和水池在炎热的天气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凉爽小气候。冬天能够储存阳光热量,挡住冷风,夏天能够遮挡酷热,凉爽怡人。注重公共空间的美学设计[12] ,在铺装选择、空间形式、建筑立面设计、景观植物的搭配,以及景观小品的选择等,确保人们可以看见的实体具有艺术性和前沿性,能够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在视觉上让人们产生最大的愉悦感。

4.1.2 公共空间环境的实用性

设计能够提供大量可以坐下的公共空间。在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提供足够的坐凳空间,除了座椅,利用场地的现状、高程、台沿、台阶等,建造各种各样的可坐设施。此外还应该结合公共空间周边的服务功能,适当增添一些可以移动的座椅,满足人们对坐凳的灵活使用需求。丰富公共空间服务功能以及空间周边的建筑使用功能,尽可能丰富其业态,其中以食品为主。

4.1.3 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1)设计可以步行的距离

威廉·怀特认为,人们的步行区域大约是在 804 米的直径范围内,即从中心出发 5 分钟的步行距离。将城市的道路结构和公共空间组成一个结构清晰、功能完整、系统连续的网络,考虑步行道路与城市中特殊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道路周边,考虑布置一些特殊用途、个性突出、活动聚集的公共活动场所,不但能够吸引途径的人逗留、活动,方便人们到达,同时也能加强道路的可识别性和方向性[7] 。公共空间应该有若干清晰可见的出入口,避免出现任何僻静的角落或不能通行的角落,以及下沉和凸起的广场式的死胡同做法[13] 。

4.2 精神层面的户外空间设计

4.2.1 公共空间的安全感

清晰地划定界限意味着更加安全的城市,合理清晰的联系私密空间和公共领域,是创造社会交往和提升安全感的重要前提[9] 。在空间设计中既要创造机会让人们可以看到他人,也要加强人们对空间的监督作用,公共空间周边的楼房必须面向空间,使得楼上的居民可以看到下面的活动;公共空间位置应该位于人行流动的途径中,使得空间中总是有行人。此外还应该完善公共空间的照明系统,满足夜间的照明的导向、保安作用,并且能够提升城市的视觉容量[8] 。一个户外空间,如果人们能够自愿地使用并且喜欢它,并且很少意识到自己在起着监督作用,这就是安全性最好的状态。

4.2.2 公共空间的归属感和地域感

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从“场所建造”转变为“场所营造”,在充分了解地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知识基础上,维持城市独特的地域风貌,设计满足当地居民文化情感需求的空间场所,构成城市居民独特的记忆。

4.2.3 设计鼓励人们交往的公共空间

柔化公共空间的边界,公共空间边界应该与优质建筑物结合,建筑物的优质的建筑立面,底层建筑物的尺度和韵律、肌理和细部、建筑透明橱窗以及混合服务功能,吸引人们前来活动,以增强空间的“边界效应”。尽可能地让通向大型多样功能型建筑的出入口朝向公共区域。根据研究表明,小尺度的公共空间中城市居民能更快、更有效地形成空间场所的领域感,有效地在短时间内组织起自己的集体活动和解决共同所面临的问题[11]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应该尽量减少大尺度空间设计,增加户外活动空间的数量,缩小其规模,着重打造小型的、拥有一定质量内涵的户外空间环境。

4.2.4 公共空间的划分

有研究表明,小尺度的公共空间中城市居民能更快、更有效的形成空间场所的领域感,有效的在短时间内组织起自己的集体活动和解决共同所面临的问题。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中应该尽量减少大尺度空间,合理的设计小尺度的空间,逐步增加户外活动空间的数量,着重打造小型的,拥有一定质量内涵的户外空间环境。使城市居民能够很好的相互了解,潜意识里自己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私密程度会引起居民对空间的领域感的形成,就会加强对外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和城市居民的集体责任感,加强“街道眼”的作用,更好的防止破坏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5.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探究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素,讨论如何提高户外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舒适性以及归属感和地域感的营造。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极尽周到而得体地为人的需求服务。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者而言,城市设计者应该从个人的经验主义、自我主义意识中走出来,深入地分析城市居民日常活动需求,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使公共空间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吸引人来活动,丰富城市户外公共活动,促进人群交往,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社会层面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杨宝军 . 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 .[J]. 城市规划学刊 . 2006(6):9-15

[2] 徐苗 . 杨振 . 消费时代的公共空间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J]. 城市规划学刊 . 2001. 第 3 期

[3] 戴晓玲 . 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环境行为学视角 .[D]. 同济大学 .2010-9

[4] 谭少华 , 郭剑锋 , 江毅 . 人居环境对健康的主动式干预 : 城市规划学科新趋势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4: 66-70.

[5] 斯特凡纳 . 托内拉 . 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 .[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24)

[6] 冯维波 , 蒲采云 . 面对休闲时代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探析 .[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5):34-36

[7] 凯文 . 林奇 . 城市意象 .[M] . 华夏出版社 2001-4

[8] 简 . 雅各布斯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M] . 译林出版社 2006-8 第 2 版

[9] 杨 . 盖尔 . 人性化的城市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7 第 4 版

[10] 杨 盖 尔 . 交 往 与 空 间 .[M].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2002-10

[11] 威廉 .H. 怀特 .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M].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2] 芦原义信 . 外部空间设计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3

[13] 乔纳森 . 巴奈特 . 重新设计城市——原理 . 实践 . 实施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3.9(戴 妍 谭少华 李 雪 陈璐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