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颜宁“出走”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颜宁,出走,科学家
  • 发布时间:2017-06-27 11:24

  颜宁,已不止一次成为公众话题。在当前中国学术界的女科学家中,能够如此备受瞩目,除了屠呦呦,恐怕就属颜宁了。

  “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消息发布后,舆论持续发酵。

  同10年前一样,因为一个头衔、一种身份,“高产”女科学家颜宁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成为话题焦点。

  负气出走:批评的声音值得倾听

  颜宁没有想到,一篇自述基金申请失败经历的博文,被当成了“导火索”。

  2014年9月,她在博文《一份失败的基金申请》中讲述,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重点项目,本志在必得,却连连失败,对其中缘由百思不得其解。

  对此,有人将颜宁远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与基金申请失败联系起来,便有了“因连续两年拿不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负气而去”的论断。一时间,中国科研体制“逼走”清华教授的言论甚嚣尘上。

  性格直率的颜宁怒了,在微博中指责这是“断章取义”“标题党”。随后,她公开回应,对离职清华作出更具体的解释:生怕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给自己新的压力、刺激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取得新突破。

  从颜宁的表态来看,离开清华与所谓的对科研体制不满,没有直接关系。“最终决定去普林斯顿大学,是慎重考虑并与清华大学仔细沟通的结果。”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她就陆续接到多所国外学校和科研院所的邀请。

  “负气出走”一说,引发对于中国科研体制的广泛讨论,更多的是批评。无风不起浪,这些批评、愤懑,也并非都是无中生有。

  有海归学者表示,在国内做研究,“应付体制和人事关系所耗费的精力,远多于研究本身。”政治活动挤压研究时间,管理体制规定繁苛效率低,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这些都是中国科研体制的“顽疾”。

  对于颜宁曾遭遇的科研基金申请难的问题,复旦大学长江特聘教授陈良尧也有同样经历。他曾在12年时间里11次申请“973计划”,“直到超过它的年龄限制,无一次成功。”

  正如去年“曹德旺跑了”引发对企业税负的思考,公众在颜宁事件的情绪宣泄中,不乏对中国科研制度与人才建设的忧虑。但也有评论认为,只要那些围观与批评的声音能促进学术体制的改善,就值得倾听。

  时不我待:高产女科学家的追求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失败,的确让颜宁有些“气恼”。毕竟,对于这位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科研的“高产”女科学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做研究让她更着迷。

  颜宁对科学的兴趣源自少年时的想象。

  20几年前,在北京大兴的一处居民楼,这个来自山东莱芜的小姑娘,坐在床边看着外面的星空,就常常在想:宇宙外面是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叫无穷?宇宙到底有没有边?

  初中时,在生物课本上,她学到一个叫“细胞”的新名词。可细胞又是什么样子?她开始好奇:如果美猴王可以无限缩小,小到像一个分子大小,进入我们的细胞,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些漫无边际的畅想,隐约指向了她今后的人生道路。

  1996年,颜宁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一公。至此,她决心把科研当成一生的事业。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你的发现留在历史上,作为你的一个标志一直传下去,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从事基础科研,颜宁有这么点“虚荣心”,更是攀登高峰的野心。

  2007年前,颜宁从普林斯顿大学留学归来,进入清华医学院执教,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期间,发表了40篇学术论文,多篇发表于《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2012年1月,颜宁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是全球28位、中国7位入选者之一。2014年,她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次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在颜宁看来,做科学研究需要怀疑精神,需要有颠覆性思维。“因为人们从小就习惯于接受,想当然地认为被告知的内容都是已经解决过的,都是正确的。”看似不合常规的思路,往往能创造一片新天地。

  尽管已走在领域研究前沿,这位“高产”的科学家始终保持着紧迫感。她深知,科学竞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有可能被其他人抢先一步。”

  为此,颜宁只能更加努力,这就需要沉心静气,十几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是常事;实验研究攻坚阶段,甚至不分昼夜地连轴转。但她不喜欢蛮干,也鼓励学生“多快好省地做出事情来”。

  对她来说,科研并不是苦差事。沉浸其中,反而觉得很享受。“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你的思维有多广阔,能走到哪个地方,都没有限制。”

  在实验室外,她还投入不少时间做科普,致力于弥合科学家与普通公众之间的鸿沟。去年,颜宁欣然应邀出任科技传播类自媒体《赛先生》主编。

  一向热衷于“埋首做事”的颜宁,此番公开“露面”有些反常。大概是曾广泛盛行的“饿死癌细胞”的不实报道,让她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做一些事情——踏踏实实做科普、认认真真传播科学精神,探索生物硬科普的路子。

  颜宁不喜欢被叫作“女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拒绝这样的称谓。“我们需要让这个社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成功。”她极力鼓励女性遵从自己内心,勇敢做自己。而她,就是很好的榜样。

  来去自由:人才流动应是常态

  凭借颜宁的学术成就,赴美任终身讲席教授,并不足为奇。

  在众声喧嚣中,不乏有人表达遗憾之情——世界级顶尖人才离开清华大学,是中国的损失。事实上,颜宁的“出走”,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才流动,而非人才流失。

  在全球化的今天,频繁的人才交流互动是一种常态。通过人才引进能够吸引精英来华,其他国家同样能够引进中国高端人才。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

  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七成是“海归”,包括大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也一直是我国的出国留学政策。颜宁“归海”,亦如她当年从普林斯顿返回清华,是“来去自由”的表现。

  “这是一个标志,国际一流大学把我们的科学家聘为终身讲席教授,是对我们整个科技发展水平、科技生态环境的高度认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对此评价道。

  颜宁被国际著名高校聘任,间接表明现在中国顶尖高校拥有的少部分师资,已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中国青年科学家赴海外名校任教,也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产生更大影响。

  “这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国际认可。”清华大学在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颜宁等学者的发展,希望他们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成为国际卓越学者。

  支持人才“来去自由”,国人应该有更宽阔的胸怀。

  “当然,我们更希望颜宁们在国际舞台能够继续与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够再次被中国的舞台吸引回来,带来更新的理念、更多的经验,更好地服务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这是清华大学的期许,也应是中国的愿景。

  文/敖阳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