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印度在想啥?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一带一路,峰会,印度
  • 发布时间:2017-06-27 11:26

  5月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二十九国高层领导人来访,美、日、韩等多国也均派特别代表共襄盛举。然而,印度作为“唯一未向高峰论坛派出代表的大国”,其表现着实显得有些突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三年多,多个重要项目已建成,提振经济、促进融通的成果早已显现,为何印度仍踟蹰不前?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怎样的复杂心态?从印媒近年来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似乎可以一探究竟,粗浅归纳印媒对“一带一路”的消极声音,大概有三个基本套路,也反映出三重复杂心态。

  唱衰“中巴经济走廊”:领土争议的心头忧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涵盖多领域多项目,蕴含了中巴两国深厚的友谊与共谋合作发展的美好愿望。但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却是印度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也成为印度不支持中巴经济走廊的“主权牌”。印媒也常借此渲染中国介入地区争议,刻意将中印争端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相联系。

  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推进落地过程中,难免出现当地居民不理解等情况,部分印媒对此类消息格外敏感,譬如俾路支省有民众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可能吸引人口迁入,使当地人成“少数族群”,也成印媒报道的“黑料”。而巴基斯坦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本国债务问题的分析,更成为少数印媒炒作的抓手,诸如“巴基斯坦无力偿还债务影响地区稳定”的观点不时被抛出。

  “关心”周边国家:零和博弈的老思维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围绕印度周边的国家几乎都已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自不必说,尼泊尔也已与中国签署合作备忘录,孟加拉国与缅甸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要成员,印度洋上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也早已在建。

  而印度媒体对周边国家与“一带一路”有关的一举一动可称得上是“关怀备至”了。尼泊尔刚与中国传出合作意向,媒体马上报道印度将加强对尼泊尔基建投入;孟加拉国项目刚有起色,就有印度学者告诫“防范中国影响”;斯里兰卡政局稍有波澜,科伦坡港项目受冲击的消息就在印媒尘嚣而上;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印媒更为关注印度与伊朗共建恰巴哈尔港。

  印媒高度关注“一带一路”项目在周边国家生根发芽背后,是印度对失去周边国家影响力的担忧,是用传统地缘政治视角将自己“被包围”起来,将自身陷于与中国零和博弈的窠臼。

  热议多边“合作”:“牵制中国”的“模仿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项目逐渐建成实施,红利使沿线多国受益,成果让各国民众共享。心气颇高的印度自然不甘落后,不能接受中国成为亚洲“单极”,希望借助域外势力,制造多边合作“爆点”,蹭一蹭“一带一路”的热度。

  不少涉印多边合作机制开始频现印媒:搁置已久的印度—欧盟自由贸易协定似又焕发新的活力,“能产生许多战略成果”;美国2011年曾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及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印度洋-太平洋经济走廊”计划又见诸报端,“印度将是重要的参与者”;在印度举行的非洲发展银行大会上,印度和日本共同参与的“亚非发展走廊”也活跃于印媒纸上,似要与“一带一路”在非洲比个高低。

  针对印度政府近年提出的“季风计划”,印媒更是大力宣扬,甚至以《季风计划:印度对中国“海上丝路计划”的回答》作报道标题,直言印度是印度洋秩序的组织者。“印度利用其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路计划’竞争,‘季风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制中国。”要将东非、阿拉伯地区、南亚次大陆、东南亚等整个印度洋地区囊括在内,大有“印度洋是印度人的印度洋”之感。

  交流沟通未来:消融冰川的暖气流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印度舆论场中消极声音有一定市场,但不乏开明的有识之士能对“一带一路”倡议客观看待,积极传递倡议的正面影响。

  《新印度快报》文章认为,继续反对“一带一路”倡议不会让印度达成任何成果,与中巴开展建设性交流将更有价值。《印度斯坦时报》也登载学者文章称,印度应重新考虑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姿态,否则将丧失改写亚洲格局的机会。而对于印度未派代表出席高峰论坛,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主席库卡尔尼也认为,“不论谁建议总理不出席此次峰会,都是一个特别糟糕的决定。”

  近年来,中印高层互访不断,防务合作、联合执法、边界谈判保持高频次接触,政治互信逐渐增强。促进交流已在两国领导人间形成共识。中印友好交流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办得热闹非凡,泰戈尔诗集长年在中国畅销,西行的玄奘带回的天竺传说也在中国代代流传,共同的古老东方文化底蕴成为天然的交流载体。

  此外,两国在促进媒体交流方面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在民间有媒体、智库牵头的“中印媒体对话”,在官方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印度外交部共同主办的“中印媒体高峰论坛”。这些交流机制为中印媒体消除偏见、增加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继续坚持。两国媒体在增进彼此了解、消除误解上应扮演好桥梁与纽带的角色,让印度民众知道《摔跤吧!爸爸》能在中国成为票房冠军,好评如潮;让中国百姓了解印度也能让雷军操着中国英语说“ARE YOU OK?”收获万千“米粉”。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应当更能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湿热的东南季风遇上同样湿热的西南季风,带来的不应是南亚次大陆上的狂风暴雨,而是消融喜马拉雅冰川的暖气流。相信亚欧大陆足够大、印度洋足够深,容得下两个泱泱大国。

  文/本刊见习记者 朱鹏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