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片儿警零点后
- 来源:廉政瞭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都,民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27 11:25
“带齐装备没?走!”4月27日,凌晨两点半,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分局三瓦窑派出所的报警电话又响起来了,民警肖德龙与同事迅速赶往现场。从零点算起,这是他今夜第三次出警。
此时,成都市区103个派出所,至少有十几辆警车正来往于大街小巷。警车外,锦江春色已经泛起氤氲,华灯霓虹早已阑珊朦胧。
夜半铃声
叮铃铃、叮铃铃……成都市高新分局三瓦窑派出所,电子表在子夜的报时声与电话铃声“如约”交织在一起。而此前一个小时,已经有15拨民事纠纷在这个派出所里得到调解,其中满意离去的有14拨,还有一拨要求进行鉴定后再做进一步调查。
喘一口气,为案卷收个尾,报警电话又一次响起。报警人称某酒店的一名服务员与后厨发生激烈冲突。民警肖德龙和同事直奔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来到医院,两名当事人已经躺在医院的不同科室做紧急处理。见到民警,后厨男子怒吼着要求民警查看他脖颈和后背上的20多个水泡,而女服务员则要求后厨男子赔偿自己被薅掉的头发和磕掉的一颗牙齿。
此刻,三瓦窑派出所8名值班民警,或迎接着群众到来,或根据报警电话的催促奔赴各自的案发地。
三瓦窑派出所共有36名民警负责25.6平方公里的治安辖区。他们被划分为4个值班组,平均每周每人倒班两次。每个深夜,几乎同等数量的辅警与民警被分为8个小组,一名民警和至少一名辅警组成一个小组。成都市区103个派出所里,几百名身穿制服的男警官,忙前忙后,奔来跑去。
在三瓦窑派出所的36名民警中,28岁的肖德龙是最年轻的“小鲜肉”。而指导员周朝晖已经在治安战线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他的警龄刚好是肖德龙的年龄。28年的从警生涯中,同事们已经记不清周朝晖帮助过多少求助群众、抓获过多少嫌疑分子、调解过多少居民矛盾。
作为师傅,一茬又一茬新入职民警跟着周朝晖学习。周朝晖手把手调教出的徒弟奋斗在多个派出所并已经成为业务中坚。每一个值班的深夜,都是这名50多岁的老民警最感“惬意”的时候。
凌晨两点,刚刚在二楼审讯完一名盗窃嫌疑人的肖德龙被同事叫到了一楼大厅调解矛盾。
此时,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四街的银泰中心电影院里,电影《速度与激情8》最后一场已经接近尾声。因为观影纠纷,两对男女闹到了三瓦窑派出所。肖德龙及辅警将四人请到了调解室。此刻,两人仿佛化身心理医生。事实上,那只是当夜接到的众多起警情中的一起。
这里是成都市最忙碌的派出所之一。从零点到早上9点的值班阶段,平均每小时有8起报警电话响起。
千奇百怪的案情,形色各异的当事人,“逼”着每一名民警几乎都练成了十项全能。用一名老民警的话说,心理咨询应该算是最入门的初始技能了。
肖德龙,这名湖北伢子,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从警仅一年,便已学会标准四川话。他的外地同事们一致认为,只有本地方言才能最大限度拉近警民之间的互信。
夜行侠是居民的“安心丸”
午夜的都市,不惟阑珊灯光照射下的明媚,也有无边黑暗笼罩下的犄角旮旯。对这样的地方,每一名民警早已谙熟于心,一幅幅三维图像就绘制在他们的脑海里,即使在漆黑的午夜,也能保证他们健步如飞。
一片辖区,守土有责。对三瓦窑派出所的36名民警而言,所辖25.6平方公里的片区就是他们的责任田。辖区之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们都了如指掌。
距离午夜的钟声过去将近1个小时,大源村一名女青年报警哭诉与男友的矛盾,要求民警将其送至救助站再想办法回老家。电话里女青年情绪极为激动,肖德龙一面将电话转接到随身设备上进行安抚,一面与同事火速赶往事发地。
男青年怒火冲天,女青年嘤嘤而泣,肖德龙与同事化身情感专家轮番劝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人终于和解。半个月后,肖德龙收到两人的婚纱照片。
其实,不少民警都有“月老”的绰号,因为他们总是可以不时挽救一段段陡然生出裂缝的感情。锦上添花和扶危救困一样,都是需要眼力劲儿的。
在辖区内,民警们有无数的“眼线”。每当深夜,这些“眼线”总是民警们扶危救困的最佳联络员。你可能想象不到,“白大褂”就是他们的“眼线”之一。
除了病人,谁是医院里最容易见到的常客。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类人就是人民警察。肖德龙和贺勇熟悉成都市南门的每一家医院,那里的不少医生和护士都叫得出那些身着警服的男人的名字。
几乎每一个值班的深夜,民警都要数次探访医院。就像这个午夜的肖德龙和贺勇,走近市一医院急诊科服务台的一刹那,值班护士熟练地与他们对接病区收治的一名餐馆工作人员。
两人回到派出所刚坐下,报警电话又响了。报警人称一名罹患精神疾病的老太太在和平小区找不到家、联系不上子女,向民警求助。望着派出所对面的和平小区,肖德龙与同事拎上两瓶水,赶忙跑去。将老人暂且安顿好,两人挨家挨户寻访其子女,却遍寻不得。肖德龙和同事陪着老人在救助站待到天亮,直到老人“心大”的子女终于赶来。
有人质疑老百姓不懂得公职部门分工负责,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儿都拨打110,加重了民警的负荷。三瓦窑派出所所长应勇认为,“老百姓找我们是因为信任我们,看到警察制服他们就安心。为人民服务不分工种,民警更加责无旁贷”。
神奇的嗅觉
穿一身制服,是一种责任。既要守护辖区群众,也要服务每一个到这里的人。每一个深夜,当最后一趟进港航班稳稳地停在双流机场的廊桥边,高新分局的值班民警都要目送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迅速与这静谧的夜色融为一体。
一名山西太原的旅行公司的管理人员说,每年1.9亿名游客的纷至沓来,不仅因为成都名胜众多,更是源于这里的温柔和安宁。然而,这份温柔和安宁源自成都市公安局14个分支派出机构、19000多双民警的眼睛不间断地守候。
一名武警出身的民警说警犬是警察的兄弟,也是警察的老师。这份战友情谊是从并肩作战的“枪林弹雨”中熬出来的。
又是一个月下西山的深夜,轮休的肖德龙一身便装,和他的辅警兄弟“小龙虾”经过一番体能锻炼后,走进一家便利店购买饮品。“小龙虾”挑选饮品的间隙,肖德龙走进隔壁店铺。一名正在修理老虎机的青年男子与他四目相对之时,突然撒腿就跑,另一名站着的青年男子跑向相反方向。肖德龙与“小龙虾”兵分两路,一番百米冲刺后,终于在水稻田里将两人擒获。
喘着粗气的肖德龙抹了一把溅满脸颊的泥巴,提着青年的领子问他跑什么。青年人蔫蔫儿地哀求:“谁见了‘条子’不跑!别以为你穿便装,我就认不出来你!”职业的敏感告诉肖德龙“这人还有事儿没交代”,回到所里一查,两人果然犯有案底。肖德龙告诉那人:“你说得对,穿不穿警服,我都是人民警察。”
月已安眠,星亦阑珊,摇曳的夜空的确需要神奇的嗅觉。凌晨两点,肖德龙等人又一次奔驰在出警的路上。而他的同事已经处理完一拨民事纠纷,准备从双源社区赶回派出所。
在路上,他们看到路旁有年轻人摇摇晃晃,对着路灯杆作着令人不明所以的动作。为防青年倒卧户外,他们准备将其载上并送回家。然而,此人涣散的目光之外并无半点酒气,身上散发的独特气味告诉肖德龙,此人可能服用了某种药物导致已经出现幻觉。载他到医院做过尿检,甲基苯丙胺检测试纸呈现阳性,果真是一名瘾君子。
小草已经露重,东方隐约既白。当肖德龙驾驶警车驶向三瓦窑派出所时,即将开始一天忙碌的人们或许不会察觉,这一夜,数百名民警洒在地上的汗水正在润滑这座城市高歌猛进的轴承。
文/本刊记者 王兆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