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念走向犯罪,一步之遥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执念,犯罪
  • 发布时间:2017-09-06 14:37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理由人人都明白,那种心理就不是犯罪心理了,而是普通心理

  章莹颖案调查后期,中国警察林宇辉凭模糊视频绘制嫌犯画像,对方凹眼窝、高鼻梁、络腮胡,有人说这是典型杀人狂相貌。可后来待犯罪嫌疑人克里斯滕森落网,人们才知其不仅拥有高学历、能力出众,平日是个“幽默好人”,且拥有相对正常的生活。

  白银案、李洋洁案等一系列极端案件的发生,人们震惊于残忍的作案手段外,更希望弄明白,到底是怎样的心理驱使一个人残忍地杀害别人?答案,也许藏在已经上映的由廖凡、李易峰主演的电影《心理罪》中。

  影片中的凶手患有严重精神障碍,靠吸食别人的血液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他们杀人并非源于现实的冲突,杀害的对象也基本是陌生人,一切都源于他们内心变态的需求。这和章莹颖案、李洋洁案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除了凶手患有“心理病”,《心理罪》走得更远的是,幻海市心理学天才方木(李易峰饰演)和资深刑警队队长邰伟(廖凡饰演)这二位警探搭档联手追凶的同时,也在与各自积郁的心理疼痛做斗争,由他们指代的则是当下人们的普遍心理--“人人都有心理罪”,如此,这不仅是一部探究人性幽暗的影视作品,更通过主演二人的成长轨迹,讲述人的自我救赎。

  《心理罪》中的社会命题

  《心理罪》是根据作家雷米的同名系列悬疑推理小说第一部《画像》改编,故事围绕一起嗜血凶杀案展开,警方面对凶案一筹莫展,大学生方木牵扯其中,他天赋奇才,洞悉犯罪心理画像,但凶手狡诈强劲,案情扑朔迷离。

  原著作者雷米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刑法学教师,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心理犯罪小说第一人”,与市场上同类其他作品相比,雷米的小说不仅吸收了本格派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且将其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以严谨情节为读者剖析犯罪者的世界,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人性“黑暗面”的好奇,使其拥有相当广大的读者基础。读者们经常能从一些罪案社会新闻中找到雷米作品中的影子,有人说雷米的作品有其“社会寓言性”。

  《心理罪》试图探讨“人性的幽暗”,可人性的黑暗到底有多暗?美国精神病学教授迈克尔·赫·斯通的《剖析魔鬼》曾言,“为什么有法律?法律的假设是人性本恶。人类社会如果失去规则的话,人的恶可以完全暴露,你会想不到人有多坏。”

  影片开头就是一起医院杀人案。法医乔兰验尸后发现,死者内脏被取出,伤口是被一种不成熟的手法缝合。方木通过现场细节对作案人进行心理画像,判定凶手是想当医生但没天赋的护工,且“他就在现场,是为享受全身而退的那种快感”。而杀手马凯,被幕后boss孟阳操控,杀人嗜血的目的是为消除疾病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这些情节都在告诉观众,杀手之所以杀人,“心理的扭曲才是原罪”。

  日本“推理小说天王”东野圭吾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心理罪》最刺激的地方就在于此。主角方木自恃能够窥心识人,对着讲究看证据抓人的刑警老手邰伟说自己最想探究人性的阴暗面,而背负沉重心理伤痛的邰伟自知善恶的临界,非常不认同方木的年少张狂。且邰伟的敏感与老道,让他在与疑犯过招后,发现凶手另有其人,从而证实了方木的推断存有漏洞。此处的深意是,人性其实深不可测,“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所以,当真凶同样用心理入侵的方式与方木对抗时,对方木的反噬现象产生。

  “不要用自己的心理去分析犯罪者的心理,而要通过犯罪者一贯的心理风格去分析”,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在谈“马加爵”案时如是说。凶杀案发生时,分析凶手的心理问题与现实境遇的关系往往是人们的思维惯性,比如近日留学生李洋洁案的宣判在国内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此案犯塞巴斯蒂安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凶残的事情,与其曾接受心理治疗的经历及患有急性多动症的疾病有很大关系。但李玫瑾却指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理由人人都明白,那种心理就不是犯罪心理了,而是普通心理”。

  这也是电影《心理罪》想表达的,心理犯罪往往脱离现实的逻辑,它不是日常性犯罪,而是人性之恶心理的发作。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影片里,罪犯的心理有罪,可事实上,包括方木和邰伟在内的每一个人其实也都有心理上的“罪”,此设定是这部电影的不俗之处,用来完成影射--从执念走向犯罪,人人都有可能。

  天才方木的“心理罪”源于他的孤儿身份,这是他特立独行、沉默寡言的性格出处,因了这种性格和其注重观察、注意细节的天赋,令他能够洞察别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初识邰伟,他便肆意剖析邰伟“情感缺失却总抓住情感不放”的心结,冷血且狂放。

  因其对情感和生命的漠视,他才在护工解剖杀人案的现场,公开说出自己的判断,完全不顾及现场情况,导致杀人者逃窜,致使一名警员受重伤。而在嗜血杀人案的紧要关头,方木为达目的挑衅幕后真凶,录制视频发布到网上,利用“范湉湉”充当诱饵试图引出罪犯,却收到罪犯孟阳“有人会因你的鲁莽而死”的警告,最后致使自己的挚爱陈希命殒水缸。

  而邰伟的“心理罪”,则是童年时期亲眼看见警察父亲被害而无法释怀,成长伤痛是他的弱点,而对重伤同事的疼惜和歉疚,与法医乔兰的默契合作,则是他的情义所在。如此可以解释当他面对杀死自己同事的嫌犯,大打出手,难以自控的表现。影片心理专家乔教授曾对邰伟有一句话,“你是个警察,不是救世英雄”。

  主演廖凡在谈到邰伟这一角色时认为,“人物内心的罪”才是电影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在现在这个多元社会,每个人或许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就像我们戏中说的那样,大家心理都有一些罪,你不能诉说和表达,只能藏在心里,自己去面对。”

  既然人人都有“心理的罪”,罪犯和常人的区别则是“一念地狱,一念天堂”。最明显的对比要放在方木和嗜血医生孟阳身上。可以看出,这二人实际上极为相似。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内心都极为冷血,视他人如草芥。所以方木才能像电影前半段那样,如此精准地为罪犯画像,最明显的是,方木跟随邰伟的警队追踪罪犯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进入到罪犯的思维逻辑中,“我杀人了”、“我没有血了,我就快死了”、“我需要新鲜的血”,如果不是心境想通,方木便不会进入罪犯的心理中去。

  最后二人之所以结局不同,在于二人的选择不同。方木因自己的鲁莽致女友死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转折令他警醒和反思,与邰伟的一席深谈,二人从之前的对立转而为互相的理解,在知悉了彼此的内心疼痛后,方木需要做出他自己的选择。邰伟告诉他,选择过怎样的人生,需要自己的把握,反正“你要是不走进阳光,就会被黑暗所吞噬”。 如此,这才有了后来有血有肉的方木,以及他在蝙蝠岛对抗孟阳时的一路开挂。

  自我救赎和社会责任

  《心理罪》在推理基础上突出“犯罪心理画像”,这在国产犯罪片中并不多见,有人将其评为“国产犯罪电影的拓新之作”。

  题材虽新,但实际上心理领域的犯罪,早已是近年来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随着一些备受关注的刑事案件的侦破,“犯罪心理画像”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一项辅助性技术,渐渐被公众知晓。

  人们发现,社会上影响很大的案件无一不是和心理问题有关,尤为突出的是“变态性人格”导致的随意杀人。犯罪心理学家专家、湖北警官学校心理教研室主任徐俊文曾指出,“存在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或者经历系列性挫折的人,在某些刺激之下,会把内心的压抑与矛盾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自杀,自卑的人通常会指向自己;一是杀人,自负自大的人通常会把攻击性对象指向社会和其他人。”

  而如何去遏制或者去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是电影《心理罪》抛出的问题。

  电影中,嗜血杀手马凯患有罕见血液病,而这种疾病带给他的无望,使他轻易被嗜血医生孟阳利用--孟阳给他营造渴血的环境,从而加速其心理变异,令他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吸人血才能活下去。马凯阳台摔死前的那段控诉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想象,在电影营造的那个世界里,外界对于这个死去的嗜血杀人狂的评价--“又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狂”。但仔细想想,如果患罕见病的马凯置身的是一个社会关爱的环境,有积极同伴的引导,他是否就不会走向不归路?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轶楠告诉《方圆》记者,“电影《心理罪》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你,是你自己选择的’,但实际上,这个主题后面还要延伸一句,‘但不是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的’,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其实,方木、邰伟及片中其他人都有背负内心负担走入深渊的可能性,尤其方木在女友被害后,一度被罪犯进行心理入侵,令他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无法做到为所见之人画像。但所幸,他身边有正确的引导,有关爱和情义,也有社会责任的鞭策,这是他与罪犯最大的不同,当黑暗袭来,他选择的是自己跟自己战斗。

  文/方圆记者 毛亚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