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久的不见血的谋杀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谋杀,冷暴力
  • 发布时间:2017-09-06 14:40

  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

  《冷暴力》无疑是法国乃至世界心理学界非常成功的畅销书目,当年占据法国图书畅销榜整整50周,20年来被译为24种语言流行于世,“冷暴力”、“精神虐待”等概念由此进一步被世人熟知。

  这种畅销的现象并非我们熟悉的图书营销的成功,而是人们在《冷暴力》这本书中通过玛丽列举的大量实例被深深触动,人们仿佛看到了自身和他人的影子,如梦方醒般的震撼感让这种阅读共情迸发了极为强大的读者效应。这正是《慕尼黑水星报》所说的:“本书帮助读者清楚且完整认识到,戴着不同面具的冷暴力是施以怎样的手法去伤害他人。也让周遭原本对此过程无法想象且难以理解的人,正视问题的严重性。”玛丽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冷暴力”这种“精神虐待”进行了全面的定义:

  “(冷暴力或者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与单纯的暴力和大多心理疾患不同,“冷暴力”带有极强的隐蔽属性,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场持久的不见血的谋杀。不管是在家庭生活还是职场中,只要是“冷暴力”发生的地方,我们往往注定看不到激烈的冲突,但我们能感受到深深的敌意和抑郁。施虐者的攻击通过隐性的手段,用各种看似无害的字眼、指涉、推论及非语言的暗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施虐中,让受虐者逐渐失去抵抗,永远坠入惴惴不安甚至崩溃中。而周围的知情者通常不会过问,因为按照我们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毕竟又没有发生明显家暴和“人员财产损失”,那只是别人家两口子在“斗气”而已,或者那只是老板或领导常有的上位者姿态而已。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冷暴力》不管是概念定义还是对问题的整体认知,都充满着对人际关系传统看法和传统心理学的颠覆与重构。多年的临床实践经历,让玛丽深刻感受到在“冷暴力”中生存的人们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伤害和危险,与传统心理学的态度不同,玛丽对受虐者饱含同情,并用极为犀利的笔锋,从专业角度为施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其丑恶无可遁形。从这个角度上,玛丽的《冷暴力》对传统心理学的颠覆首先是医者或研究者态度上的转变,因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让人们习惯了某种宽容,特别是在欧美那种医生随时可能被患者告上法庭的情况下,心理学者和精神科医生是轻易不愿抑或不敢将“恶”的判断说出口的。

  显然,这种颠覆和重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非常鲜明的是非观。因为具有“冷暴力”行为的精神虐待者往往具备较高的智商,甚至有着很好的外界口碑和社会地位,他们擅长利用人们的各种心理,特别是利用自己的魅力和适应力在社会上找到出路,将医学界、法律界等轻易愚弄,蒙混过关。

  即使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听到冷暴力者反而拿出“受害者”的无辜口吻道:“这么点儿事儿你至于吗”、“是你想太多了”、“我又不是在说你。天啊,你实在太敏感了”……这种隐性暴力让精神科医生都看不出客观存在,而在受虐者一方则虽然知道自己很痛苦,却实在想象不出自己到底遭受过什么暴力与虐待,然而其精神状态却客观显示了受害的结果,这种“钝刀杀人”的冷暴力对受虐者一方是极为残酷的。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和心理学家,玛丽显然不会仅仅将《冷暴力》的颠覆与重构止步于改变人们对这个问题看法的层面,玛丽实际上要完成的是世俗和学术两个战线的全面突破。因为正如前面提到的,实践与理论是互为因果、互相推动的关系,没有学术层面的颠覆与重构,对“冷暴力”的反抗还是仅仅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战役层面,却无法上升为一场真正的为无数受害者讨回公道的战争。而这种学术角度的颠覆与重构,正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题中之意。我们知道积极心理学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但在类似“冷暴力”这种隐性精神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科学严谨,被试者缺乏客观标准,有些概念缺乏一致性和明确的意义等弊端显现无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冷暴力的受害者去看精神医生时,反而只是被聚焦于治疗自身的有关问题,医生会对其做出精神压抑、缺乏自信或决断力等雪上加霜的判断,这也是为何鸡汤如此让人生厌的原因,因为从学术角度讲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方向。

  正因此,积极心理学发起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全面颠覆和重构。积极心理学不排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更应该致力于去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一旦这种健康感和幸福感受到了伤害,那么就应将患者和他的生活、工作的整体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用玛丽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精神虐待者送上法庭(他们往往太懂得替自己辩护),而是要大家记得他们可能造成的伤害与危险”。

  继而,玛丽又提出了这种颠覆与重构最具学术价值的一环——重新整理积极心理学及整个心理学家族的分支,这就是《冷暴力》中提到的:“被害人学最近才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原本属于犯罪学”。以往将被害人学归到犯罪学中,必然会让“冷暴力”这种精神虐待问题避开生活心理学的范畴,同时其种种狡诈的隐性表象又确实达不到犯罪心理学的标准,这种“三不管”的研究状态让“冷暴力”一直“逍遥法外”。将被害人学独立,配合着积极心理学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关注,我们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颠覆以往对“冷暴力”的看法,重构针对“精神虐待”的心理学研究体系,而这将直接推动心理学之外的社会学、法理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颠覆与重构中,以往那些得意扬扬的“冷暴力”施虐者们将无处遁形,而有苦难言的受虐者们将以被害人的身份高扬起自己的头。事实上,玛丽已经在《冷暴力》中用实际行动向前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一方面,玛丽颠覆了以往对于受虐者“多往自身找原因”的心理学研究定式,反复强调受虐者之所以受伤害最主要的原因绝非其性格软弱等负面原因,而是因为“受虐者的强大生命力,使他成为施虐者的猎物”,因为这会引起施虐者的嫉妒,简单地讲,不是因为受虐者不好而受虐,而是因为受虐者太好而被害。

  而另一方面,玛丽的《冷暴力》对施虐者的研究完全颠覆了以往心理学的常态。积极心理学崇尚个人幸福感这一核心指标,但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是包容性极强的,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以人为本并非仅仅强调“来访者”自身的能量和潜力,更是强调了外界环境对“来访者”状态应负的责任。说白了,就是很多事情的发生,绝对不能用“鸡汤教”那种“多在自身找原因”的荒谬逻辑来一以贯之。玛丽大胆地对“冷暴力”施虐者进行了心理侧写,揭露了其自恋偏执和自大狂的性格,特别是“吸血鬼的习性”及缺乏责任感的道德败笔,不给施虐者在心理学和道德领域找任何借口的空间,同时还为受虐者提出了心理对抗、法律介入等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

  是的,佛祖慈悲还仍然有金刚护法,《冷暴力》的颠覆与重构最后终于落笔在反抗,这是“被害人学”可喜的一步,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有力补充。

  冷暴力

  作者: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Le Harcèlement Moral: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译者:顾淑馨

  出版年: 2017-7

  文/宝木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