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动汽车产业链如何重组的思考
- 来源:汽车纵横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18
“我非常希望在这次大的汽车动力变革当中,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借助这个机会能够真正兴起、真正站起来有所作为,机会是存在的。”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株洲举办的“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会议上做出一个重要判断:“在这一轮汽车动力技术革命当中,如果能有更大作为,应该表现在零部件领域。”在当前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下,中国与国外企业起步差距相对较小,中国零部件企业将如何抓住机会,实现自身并带动产业向前发展?陈清泰通过梳理燃油车发展史上零部件企业未能翻身的历史及原因,在当前“窗口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机遇中如何兴起
在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中,我非常关注一点,就是电动汽车产业链如何重组。因为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动力系统的变化带来了各个方面的调整。传统汽车产业已经不能涵盖今天电动汽车的业务范畴、学科范畴,因此跨界技术、跨行业相互结合变得非常重要。
我本人原来从事汽车行业的工作,在当初的二汽(现东风汽车集团)开始建设时候就去了。当时国家更关注整车,后来慢慢开始重视零部件,但是在燃油车领域,我们始终没有在零部件方面翻身。汽车发展进程中一些新的改进,很大一部分靠零部件的改进,而在零部件的改进中,中国企业没有太多的贡献。例如,安全气囊、汽油喷射、防抱死刹车等都是国外发明的。
在电动汽车这一轮发展中我们能不能翻身,能不能在零部件上有所作为,能不能提升本土汽车的竞争力,进一步打造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公司,比如英飞凌、博世等。过去或许国内没有这个条件,但现在有这样的基础,那就是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能力,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这样的市场拉动需求,应该能够培育出强大的企业,但是能不能培育出这样的企业,我感觉还是一个问号。
在这一轮汽车动力技术革命当中有更大作为的应该是在零部件领域。很多核心技术出在零部件公司,汽车企业的自制部分从最早的几乎全自制开始,100多年来这一比例一直在下降,没有反弹,不仅活塞、活塞环、轮胎、电子器件等是外购的,甚至于有的企业发动机也外购。一家汽车企业在产品的成本构成当中自制部分能占到30%就算不低的,大量依靠那些零部件公司。
在我的经历中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在汽车这个行业当中有两类公司,一类是汽车品牌公司,站在市场竞争的最前沿,每年的车型几乎都要考虑更新,不断满足用户新的需求,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但是改动的主要是车的造型或者是某一小部分的性能。其核心部分,所谓平台,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大的更新。这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起伏伏,比如今年占有率高了,明年可能又降低了。
另外一类企业就是零部件企业。影响零部件企业市场销售的不是某一个整车品牌企业的起落,而是汽车市场的总量。如果汽车市场的总量是持续增长的,一般来说零部件公司的供货量每年就是增长的,基本上是稳定的,或者是偷着赚钱、偷着乐。终端用户可能都不了解他们,或者大多数人不了解他们,但他们是支撑汽车产业的支柱。因此,我非常希望在这次大的汽车动力变革当中,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借助这个机会能够真正兴起、真正站起来有所作为,机会是存在的。大家在起步阶段差距相对较小,只要把握得当,认真努力去做,是有可能做得很好的。
抓紧时间窗口培育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阶段还处在孕育期的后期,政府补贴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汽车销量能够占据全球第一,背后的政府支持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个阶段正在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市场双驱动。到2020年,财政补贴退坡之时,就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发力之日,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是给中国企业强身健体的一个宝贵的周期,在这个周期有的企业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资源投向了产业规模,原则上我不太赞成。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培育核心竞争力,真正把核心技术搞上去,把产品质量管理、产品品牌搞上去,为后续的竞争创造条件。增加生产能力很简单,只要把资金投下去,在中国的市场条件下一年半就能形成生产能力,但是技术提升不是那么简单,品牌提升也不是那么简单。因此,企业要珍惜这个宝贵的时间强身健体,真正把核心竞争力打造出来,为后续参与竞争(即便在本土内也将是国际竞争),创造很好的条件,奠定很好的基础。
面对电动车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对其发展形势的判断企业一定要有前瞻性,这样才能部署自己的力量,才能有长远的考虑。据报道,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研究的结果是:到2025年,从经济性来看,不应该再有燃油车的生产。他认为这种移动性工具都应该是电动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届时电动车的经济性可以战胜燃油车,他是从经济的角度、而不是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认为电动车已经可以战胜燃油车。因为电动车的运行成本、燃料消耗成本只相当于燃油车的110。汽车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0,而且产量可能还在增加,占国内总的工业就业岗位差不多110,这么大一个产业,如果发生颠覆性变化,会给能源、就业带来巨大变化,甚至于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样的变化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大型公司,包括汽车公司,也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有的提出到2020年或者2025年,不再对燃油车的研发做新的投入,这都是他们对发展形势的判断。因此,可以说汽车发展过程中动力的电动化已经没有悬念,接下来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政策、战略去迎接这样一个变化。
电动车的价值不仅是节能环保,甚至于也不仅是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竞争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和未来的对接,和人类理想的对接。电动车接下来会与分布式能源对接。特斯拉的做法和里夫金作品中《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描述的是一致的,就是从做电动车一直到搞光伏、分布式能源,然后使之相互配合。在中国有人质疑用燃煤发的电为电动车充电是不是节能、是不是环保?这个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太短视了,如果从未来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来看,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和分布式能源对接的一个最好要素,就是汽车的电动化或者移动工具的电动化。
电动车和未来的智能电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最好的对接,电动车将会再次启动汽车的分享经济,通过无人驾驶会使汽车的分享状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所以,与未来更好对接的不是燃油车,是电动车。目前我们发展电动车当中遇到的痛点,还是续航里程、充电、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理想的解决,在这个时候大家把这个作为热点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来看,绝对不能过于短视,眼光必须看到和未来的对接来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或者是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只不过是和未来对接向前跨进的第一步。
和未来的对接是什么?就是接下来关于电动汽车的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这样:当我们埋头苦干,把电动车作为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存在的性能问题解决之后,抬头一看我们又落后了。我们在埋头做今天的事情的同时,必须为我们的未来不断做铺垫,包括无人驾驶,不是玩技术,它就代表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