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部队
- 来源:汽车观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吉利,沃尔沃,李书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14 16:36
吉利眼下的情形有点像美国的反恐战场,除了本土防卫之外,还要同时打赢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局部反恐战争。但是,显然吉利的情形没有美军那么糟糕。虽然困难依然存在,但吉利却有着一支更为高效和团结的“多国部队”。
豪华阵容
用豪华来形容吉利眼下的高管队伍,显得再贴切不过了。不过,在吉利正式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便已经是人才济济了。
事实上,对于李书福来说,挖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之一,以至于有传言说,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写信向高层反映吉利挖角的做法。但也就是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他本人和吉利现在的辉煌。
尹大庆是李书福从非吉利系挖来的第一个高管,在加盟吉利之前,尹大庆曾担任华晨金杯汽车副总裁、财务总监,稍加说明的是,那个时代的华晨,还属于仰融。
在仰融出走之后,2004年5月,尹大庆进入了经营面临窘迫的吉利,做为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财务总监。整整一年之后,吉利汽车股出现在香港证交所。而在尹大庆加盟吉利之后的第三年,吉利仅50亿元的账面资产变成128亿元。
“我总会跟董事长争吵,砍掉那些不需要用钱的项目”,为了对付李书福随时可能产生的投资热情,尹大庆将吉利的资产负债率始终控制在65%。李书福对创业从来不会吝惜投入,但对有限的民营资本而言,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远比赚钱更有学问。尹大庆这一理念对吉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作为深受李书福信任的副总裁,尹大庆在吉利的影响力远超外界所知。“除倚重以外,很多时候,董事长甚至都有些畏惧尹大庆。”曾有知情人士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
在引入尹大庆对吉利糟糕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之外,李书福开始试图改变人们对吉利技术落后的印象。2006年11月,赵福全开始担任吉利集团副总裁,主管技术研发。
与同时期,与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海归的频繁流动相比,赵福全在吉利却如鱼得水。在其主导下,吉利完成了技术体系的整合。而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团队规模也翻了两番有余,已经从2006年年底的不足360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人。
而在李书福决定将沃尔沃收入囊中的时候,其首先想到的第一要务,还是人。也就是在2009年,在吉利与沃尔沃的恋情撩动人心弦的时候,一连串闪耀的名字也纷纷宣布加盟吉利。这个豪华阵容包括了原北汽控股集团总工程师、北京奔驰掌门人、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曾主持BP多个重大项目并购的原英国BP集团高管袁小林;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沈晖;曾任海尔人力资源总监、北汽福田人力资源总监的魏梅。
有评论当时就指出,这些在汽车行业内和汽车行业外本身就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人先后聚集吉利,本身就表达了对吉利未来的看好。
在吉利正式完成对沃尔沃收购之后,7月中旬,吉利宣布了新的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人选,李书福出任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担任副董事长。汉斯是瑞典人,在沃尔沃工作过30多年,几乎所有岗位都呆过,并曾任福特汽车公司全球首席营销官,对沃尔沃的各个层面了如指掌。而在关于沃尔沃的其他任命中,曾担任大众汽车北美区首席执行官的斯蒂芬·雅克布担任沃尔沃轿车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并进入董事会。
这样的国际化阵容,或许可以支撑起李书福对于沃尔沃未来的期望。
机制的魅力
“仅靠个人魅力,很难实现这种人才的累积,吉利肯定有一套令人称道的人力资源体系”。对于吉利引进人才的不断动作,曾有人力资源专家如此评论说。
事实也是如此,在李书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原则背后,却是一套高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发挥着效应。
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更像是摆设,其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资本运作、技术研发甚至后勤的作用大,但在吉利,每一个人都能够惊讶地发现,人力资源有着更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谨慎甚至保守的民营企业,吉利有一套独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据悉,吉利为引进人才搭建了一个人才“评价中心”,对于即将引进的人才进行评估。首先有网上的测评,从性格对经理人进行分析:他是谋划型人才,还是直觉型人才?是适合带兵打仗,还是适合坐镇后勤?并且吉利还采用极为“另类”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入门试”。
此外,在大张旗鼓地招徕知名职业经理人加入的同时,另一方面,吉利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在不断强化,这足以令很多中国企业艳羡:吉利大学早已声名在外,而数量不菲的职业院校的投资建设,为吉利的基层人才补充提供了充足的新鲜血液。
当然,保证吉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李书福来说,慕名而来的各类精英人才,重要的不仅是进行凝聚、吸引,更为迫切的是留住。李书福坦言,目前吉利的这种机制正在建设之中。
“我们吸引来优秀的高级管理者,他们是一棵棵大树,在企业扎根之后,就形成了一个足够的气场。我们再在其中种下去许多小树——就是吉利自己培养的基层员工,等到小树长成之时,吉利的人才森林也就初具规模了。”他如是说。
而在收购沃尔沃完成之后,原本负责收购要务的吉利团队,除了李书福本人和沈晖,其余都已全身而退,回到了原来各自的岗位之上。而新沃尔沃的8名董事会成员,分别来自四个国家(中国、瑞典、德国、奥地利),其中来自新东家吉利集团的只有董事长李书福和沈晖二人。很明显,这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由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和职业经历的业界精英们所组成的“国际纵队”。
李书福显然不想破坏他的承诺,要让懂行的人去经营沃尔沃。而在完成了收购之后,沃尔沃的经营团队,显然不能套用原来的谈判团队。
“沃尔沃有更先进的人力资源体系,吉利要做的是向其学习,而不是改变,我们不可能用落后领导先进。”虽然是100%收购,但很多方面,吉利仍然是沃尔沃的学生。
聪明的李书福,要通过并购沃尔沃,给吉利和自己一次全面提升的机会。
……
豪华阵容
用豪华来形容吉利眼下的高管队伍,显得再贴切不过了。不过,在吉利正式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便已经是人才济济了。
事实上,对于李书福来说,挖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之一,以至于有传言说,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写信向高层反映吉利挖角的做法。但也就是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他本人和吉利现在的辉煌。
尹大庆是李书福从非吉利系挖来的第一个高管,在加盟吉利之前,尹大庆曾担任华晨金杯汽车副总裁、财务总监,稍加说明的是,那个时代的华晨,还属于仰融。
在仰融出走之后,2004年5月,尹大庆进入了经营面临窘迫的吉利,做为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财务总监。整整一年之后,吉利汽车股出现在香港证交所。而在尹大庆加盟吉利之后的第三年,吉利仅50亿元的账面资产变成128亿元。
“我总会跟董事长争吵,砍掉那些不需要用钱的项目”,为了对付李书福随时可能产生的投资热情,尹大庆将吉利的资产负债率始终控制在65%。李书福对创业从来不会吝惜投入,但对有限的民营资本而言,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远比赚钱更有学问。尹大庆这一理念对吉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作为深受李书福信任的副总裁,尹大庆在吉利的影响力远超外界所知。“除倚重以外,很多时候,董事长甚至都有些畏惧尹大庆。”曾有知情人士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
在引入尹大庆对吉利糟糕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之外,李书福开始试图改变人们对吉利技术落后的印象。2006年11月,赵福全开始担任吉利集团副总裁,主管技术研发。
与同时期,与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海归的频繁流动相比,赵福全在吉利却如鱼得水。在其主导下,吉利完成了技术体系的整合。而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团队规模也翻了两番有余,已经从2006年年底的不足360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人。
而在李书福决定将沃尔沃收入囊中的时候,其首先想到的第一要务,还是人。也就是在2009年,在吉利与沃尔沃的恋情撩动人心弦的时候,一连串闪耀的名字也纷纷宣布加盟吉利。这个豪华阵容包括了原北汽控股集团总工程师、北京奔驰掌门人、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曾主持BP多个重大项目并购的原英国BP集团高管袁小林;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沈晖;曾任海尔人力资源总监、北汽福田人力资源总监的魏梅。
有评论当时就指出,这些在汽车行业内和汽车行业外本身就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人先后聚集吉利,本身就表达了对吉利未来的看好。
在吉利正式完成对沃尔沃收购之后,7月中旬,吉利宣布了新的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人选,李书福出任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担任副董事长。汉斯是瑞典人,在沃尔沃工作过30多年,几乎所有岗位都呆过,并曾任福特汽车公司全球首席营销官,对沃尔沃的各个层面了如指掌。而在关于沃尔沃的其他任命中,曾担任大众汽车北美区首席执行官的斯蒂芬·雅克布担任沃尔沃轿车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并进入董事会。
这样的国际化阵容,或许可以支撑起李书福对于沃尔沃未来的期望。
机制的魅力
“仅靠个人魅力,很难实现这种人才的累积,吉利肯定有一套令人称道的人力资源体系”。对于吉利引进人才的不断动作,曾有人力资源专家如此评论说。
事实也是如此,在李书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原则背后,却是一套高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发挥着效应。
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更像是摆设,其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资本运作、技术研发甚至后勤的作用大,但在吉利,每一个人都能够惊讶地发现,人力资源有着更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谨慎甚至保守的民营企业,吉利有一套独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据悉,吉利为引进人才搭建了一个人才“评价中心”,对于即将引进的人才进行评估。首先有网上的测评,从性格对经理人进行分析:他是谋划型人才,还是直觉型人才?是适合带兵打仗,还是适合坐镇后勤?并且吉利还采用极为“另类”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入门试”。
此外,在大张旗鼓地招徕知名职业经理人加入的同时,另一方面,吉利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在不断强化,这足以令很多中国企业艳羡:吉利大学早已声名在外,而数量不菲的职业院校的投资建设,为吉利的基层人才补充提供了充足的新鲜血液。
当然,保证吉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李书福来说,慕名而来的各类精英人才,重要的不仅是进行凝聚、吸引,更为迫切的是留住。李书福坦言,目前吉利的这种机制正在建设之中。
“我们吸引来优秀的高级管理者,他们是一棵棵大树,在企业扎根之后,就形成了一个足够的气场。我们再在其中种下去许多小树——就是吉利自己培养的基层员工,等到小树长成之时,吉利的人才森林也就初具规模了。”他如是说。
而在收购沃尔沃完成之后,原本负责收购要务的吉利团队,除了李书福本人和沈晖,其余都已全身而退,回到了原来各自的岗位之上。而新沃尔沃的8名董事会成员,分别来自四个国家(中国、瑞典、德国、奥地利),其中来自新东家吉利集团的只有董事长李书福和沈晖二人。很明显,这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由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和职业经历的业界精英们所组成的“国际纵队”。
李书福显然不想破坏他的承诺,要让懂行的人去经营沃尔沃。而在完成了收购之后,沃尔沃的经营团队,显然不能套用原来的谈判团队。
“沃尔沃有更先进的人力资源体系,吉利要做的是向其学习,而不是改变,我们不可能用落后领导先进。”虽然是100%收购,但很多方面,吉利仍然是沃尔沃的学生。
聪明的李书福,要通过并购沃尔沃,给吉利和自己一次全面提升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