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训练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6:48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中的难点,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门科学和其它的学科不同,它需要学生们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其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很大的初中生无法适应该该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其中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对其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更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这使得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陷入了困境,对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力度,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7)12-0001-01
引言:
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是学生们成长发展的基础,学生们需要利用好这门科学的知识内容,以此来辅助其它学科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老师在培养学生们学习习惯时,还要对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重视,要不断的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学生们内在的潜力。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把变式训练融入到我国初中的数学教学当中,保障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们实践能力,发挥出变式训练教学的优势。
一、变式训练的概述
1.变式训练的含义
变式训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对命题的转化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将其方式引用到教学当中。其内在的本质以及核心就是对教学课堂的创新和改革,利用相关的渠道进行教学,解放学生们的天性,开拓在学生们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变式训练的基本原则
(1)变式训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时,老师需要依据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进行特点的重点,然后制定具有关联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强化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适用性
变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所以,在应用变式训练法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控制变式训练中“变”的程度以避免因“变”程度过高,增加学习学习难度,进而打击学生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3)参与性
坚持参与性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初中数学课堂学习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会“变”,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变式训练教学方法
1.题目形式的变化
题目形式的变化其目的是讲解具体习题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将数学习题模式进行适当的变化。例如,进行“证明题”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证明题条件———题型模式结构进行对调,让学生通过结论推出相应的条件,以实现对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
2.题目条件普遍化
题目条件普遍化即教师要将数学题目中针对性条件、重要性条件转化为普通的题目条件,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题目的难易度,进而提高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例如“综合题”中很难理解的条件,老师就可以将其转化为一般条件。
三、变式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概念讲解的变式训练
概念是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一直都起着归纳总结的作用。它方便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以必须实现初中数学知识概念讲解的变化训练。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和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总结和创新,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 [3] 。例如,“分式”概念讲解中,教师要将讲解的重点偏向于分式的意义,即当分式值为零时,分式具有意义的条件讲解,具体讲解内容包括当分式分子为零,分母不为零时,分式有意义;当分母为零,分子无论为任何值,分式都没有意义。以上是传统的“分式”知识讲解法,对此教师可将分式转变成为除法,此时学生就会了解到任何数字除以零都没有意义,使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分式”知识点。
2.定理和公式教学的变式训练
定理与公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定理是公式的依据,公式是定理的数学体现,这决定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相互转换的,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定理与公式的灵活使用,要求学生不要只依靠教师,也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灵活转换。老师也要通过变式训练实现定理与公式的有效教学,将定理、公式和概念之间的实际联系通过分析展现给学生,以实现对学生辨析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垂径定理”涉及圆的直径平分弦和直径的定理,学习的内容就是区分两者的关系并学习相关公式,其中直径垂直平分弦对应的弧定理,很多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平面想象能力,导致学生了解难、记忆难,直到中考也没能理解这一条定理。对此,教师可实现定理的反复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中去判定正确的定理,进而实现学生了解、记忆和运用该定理知识。
3.习题中的变式训练
(1)教师可以将数学题目中条件、结论改变或对调,然后向学生揭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种解题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转化思维、推理思维、归纳思维、探索思维等能力
(2)教师要对题目一题多解进行分析,以此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灵活性和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结语:现阶段,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抑制了学生们的自身发展,更是加大了老师的任务量,老师需要在每堂数学课之前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在上课时,要认认真真的将备课的内容进行传授,学生们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吸收该知识,其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学生们不会自主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整个数学教学课堂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沉闷气息,压抑了学生们的天性,对此,老师可以利用好变式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金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 学周刊.2017(16).
[2]戴锋.选准导入点,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7).
[3]王瑞静.浅议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学周刊. 201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