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如何“拆招”

  • 来源:时尚育儿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26 16:00

孩子打人,有时是源于“爱”

有句俗语叫:“打是亲,骂是爱。”用在恋人身上很贴切,用在孩子身上,有时也一样贴切。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孩子成长的经历就会发现,在他们几个月大时,只要见到喜爱的玩具,第一反应就是用手去拍打,或者抓起来扔、扔了捡、捡了扔……这是他探索的一种方式。他最初与小伙伴交往的方式,与他对待玩具的方式异曲同工,都是源于爱。

当然,除了爱,他这种行为带来的不同反应还是激发他探索热情的动力之一。每当他抓或者打了小伙伴之后,小伙伴会哭、会大声喊叫、会打回来,旁边的大人还会有一些跟平常不一样的表现……所有这一切都与他的行为相关,他乐得继续去探索,一再检验这种因果关系。

对低龄的孩子来说,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行为。若家长引导得当,孩子就会习得更恰当的方式,若家长引导无方,就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暗示:引导孩子的正向行为

对于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比较差的孩子,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及时控制住孩子伸出去的小手,从正面引导他:“你喜欢 ×××,那就抱抱他亲亲他……”只有这样,孩子才明白什么样的方式才更容易被人接受。

可惜我们大多数的父母遇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反应就是严肃地呵斥:“不许打人!”这一个标签贴下来,孩子明白了打人的概念,并且,他这个行为一出现,父母就很紧张,久而久之会让他觉得“这是吸引爸妈关注的好方式”。于是,不断去尝试就成了孩子的一大乐趣。当然,尝试到一定阶段,他会发现,父母竟然为这个事情真的生气了,他就更困惑了:既然爸爸妈妈可以打我,那我为什么不能打人?

如果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样的互动模式,可以提前暗示他:“××× 来了,你俩握握手吧!”这样,孩子的潜意识就经由我们的暗示获得另外一个指令,进而支配他的行为。

当然,若我们时不时地赞赏他:“哟,我们家宝宝学会跟人握手了!”爸爸妈妈这种惊喜的表述,会强化他这些更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示好:化解孩子的“戒备心”

对于被打的孩子,是不是除了被动挨打,或者躲避,或者教他打回去,我们就无所作为了呢?当然不是。

假定面对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我们很紧张,满心防备,其实也会让对方孩子受到感染。

出于本能,他也会紧张和充满防备。当然,对于一个习惯了攻击小伙伴的孩子来说,他试图自我保护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倘若我们换一种方式应对这个富有攻击性的孩子,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说,“是 ××× 来了呀!我们家小苗可想跟你玩了。你看,小苗还会向好朋友敬礼呢!”这一句话,把两个孩子都带动起来,当小苗显示他敬礼的本领时,对方在这样一个充满友爱的氛围里,就会放松警惕性。这样一来,“警报”自然就解除了。

又或者,我们了解到对方有什么样的本领,不妨先夸夸他:“听说你会跳迪斯科呢!我和小苗可想学了。你能教教我们吗?”当我们以如此友好的姿态去暗示他的时候,他自然也就想不起来要攻击小苗了。

以身作则:让孩子习得好的行为对于孩子一些明知故犯的攻击行为,上述方法无效的话,除了远远躲开,还可以探究导致他出现攻击行为的缘由,以便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他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比如,有些富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对他们也比较粗暴,但凡他们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可能更多地通过体罚的方式来约束;而他们表现很好的时候,父母往往松了一口气,不再给予任何关注。因此,孩子只能通过这些不被接受的行为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并将受到体罚带来的负面情绪发泄到比他弱小的对象身上。

如果是这样,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父母。父母不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很难改变。

沟通: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如果家庭环境没有问题,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可以跟他讨论一下,这样对待对方,对方会有什么感受。如果对方这样对待他自己,他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想让对方和自己都很愉悦,又该如何?

被攻击的一方,我们一样可以跟他讨论,遇到这样的情形应该如何去规避与转化。如果我们经常以这样的方式跟孩子探讨,不仅可以解决这个攻击与被攻击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养成遇到困难拿出来跟爸爸妈妈讨论的习惯。如此,不管他将来遇到什么难题、挫折,我们都有机会成为他的坚强后盾,他就不会因为得不到心理支持而走上我们无法接受的道路了。(林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