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只是一个外在表现,需要去了解孩子通过这样的行为在表达什么,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帮助他调整自己、更好地面对挫折。
抗挫性的强弱和什么有关
在我们着手培养孩子抗挫能力之前,要先了解一下孩子抗挫能力的强弱和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应对起来才更能有的放矢。
感觉自己是否足够好
当孩子觉得自己足够好,“我是好的,我是受爸爸妈妈喜爱的”,那么即使他碰到挫折失败了,也会比较容易调整自己的状态,不会伤到自尊。就像弹簧,本身如果比较结实、弹性较好,就容易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反之容易崩断。
而这个对自己的感觉,主要来自于她的照顾者,一般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孩子在母亲的眼中看到自己,妈妈爱孩子、欣赏孩子,孩子看到一个被接纳的自己;而一个愤怒或者总嫌孩子烦的母亲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爱,进而,孩子会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不同的自我形象,好或者坏。
获得表扬是因为努力,还是聪明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习惯性地以结果为评价依据,将孩子的表现和聪明、笨等天分联系在一起,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评判标准:
成功 = 聪明,失败 = 愚笨。
这样,有过成功经验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可能会为了保持自己是聪明的,而避免去挑战新的困难;被贬低为笨的孩子,则深深地陷入自卑的深渊,不敢再去尝试。但是如果大人是以努力来夸奖孩子,那么孩子会觉得更有掌控感而愿意去尝试。
先天气质、生理发育水平
抗挫性是一个持续变化、不断发展的能力。从出生开始,一个人的先天气质会给他日后的心理发展投下不同的底色,包括抗挫性。相对来说,偏外向型的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的人比较愿意去尝试,遇到挫折也更愿意寻求帮助、积极面对;而偏内向型的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可能更在意外界的看法,碰到困难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对于内向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之后,随着孩子的大脑不断发育,以及和外界互动经验的积累,抵抗挫折的能力也在慢慢发展。一般直到成年前,我们大脑负责理性思维的部位才发育完全,所以对幼小的孩子,父母对抗挫力有过多的期待,其实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抗挫力提高,以下两点需做到孩子抗挫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父母极大的耐心和包容,当孩子面临挫折时,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父母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会怎么做,以及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是否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愿意接受孩子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当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不足,并积极地发现孩子好的一面,那么孩子才能够拥有富有弹性的心理空间,或者说抗挫力。
如果父母很在意孩子的表现,甚至有一些不合理的期待,那么,孩子面对挫折,首先接受不了的会是父母,挫折会先引发父母的焦虑。继而这焦虑会传递给孩子,转换成孩子自己的压力,更加影响孩子的表现。
正是因为孩子和父母是息息相关的,尤其在情绪上,父母的情绪会潜意识地被孩子感知,并体现在他的行为上。因此父母需要对自己有觉察,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2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有一个好的心态后,父母还需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了解,评估孩子目前的状态,觉察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再决定怎么做。有的孩子天生敏感,对陌生环境比较紧张,那么需要先给他一些时间和环境相处;有的孩子会因为竞争而感到压力和不舒服,那么可以让他先单独进行,体验努力之后完成目标的喜悦,再逐渐放到竞争的环境中;有的孩子一有挫折就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可以鼓励他的努力,并逐渐通过日常小事增加他的自信;有的孩子担心父母的批评,那么需要增加亲子关系,用事实让孩子感受到,你并不会因为他表现不好而指责他;有的孩子过于在意别人怎么看,那么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
所以,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尽你所能来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且无条件地去支持他,而非在孩子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对他们施加要求。
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像本文案例才两岁半,需要充分地感受到被爱,如:经常能得到父母的陪伴;无论日常表现得如何,都能获得父母的接纳和正向引导;当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难过或因为其他事情而受挫时,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安抚和疏导……让孩子始终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肯定的,逐渐滋养出对自己的良好感觉,为抵挡以后的挫折和困难做好准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