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治疗方法

  摘要: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大多数是2 岁以下的宝宝,尤其是6—11 月的婴儿尤为高发,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 月和10 月至次年1 月。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导致,小儿腹泻是消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在两岁之内的婴幼儿当中发病率较高,而患儿大部分都是因为病毒或者细菌的感染引起的,在临床中一般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严重的甚至一天达到四五次,而且大便的性状呈水样,同时还有可能伴随有发热、腹痛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表现出比较烦躁的情绪,导致不停的哭闹,进一步导致身体脱水。腹泻对小儿的胃肠道伤害特别大,所以预防小儿腹泻至关重要,下面先让我们来了解发生小儿腹泻常见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吧。

  1、什么是小儿腹泻以及相关症状

  小儿腹泻病就是所说的拉肚子,主要是肠胃功能较弱,吃了一些凉性的食品所导致的腹泻。严重情况下也会导致腹痛,主要的症状是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稀释腹部疼痛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孩子脱水,或者是孩子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其中急性腹泻发病比较急,病程在2~3 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 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小儿腹泻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其中感染性是因为细菌、病毒、霉菌或者寄生虫等病原体所导致。在夏季一般都是细菌性腹泻为主,因为气温的升高,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病毒性的腹泻其实是以肠道病毒等为主,而非感染性腹泻或者过敏原因导致的腹泻都归属于消化不良所导致,还有一部分的腹泻其实是因为身体其他系统的感染引发的症状,比如说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都有可能引起小儿腹泻。

  2、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

  特别是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温度的变化对于人体的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相对的抑制,在夏季的时候,都比较容易口渴,吃奶或者的喝水的量比平时都要多,导致胃液稀释了,进一步的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导致小儿的消化功能降低。而且孩子自身的胃肠道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体内的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状况都不那么理想,喝奶粉的孩子在高温季节因为奶瓶等受污染的感染几率增加。而且在炎热的夏季,孩子的睡眠质量本来就不好,更是对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功能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夏季出现小儿腹泻的症状相比平时较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就习惯性的给孩子吃热食喝热水,这种情况导致孩子在喝冷饮或者吃冰淇淋后导致胃肠道突然收到刺激,进一步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体内肠管的蠕动加速,所以就出现了小儿腹泻的现象。当然还有可能是因为食物的变质或者病菌污染,比如说在吃了辛辣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之后,马上有吃冰淇淋冷饮之类的食物,肯定也会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因为突然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而且当摄入过多的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也会出现此类症状,比如说果汁,甜饮料和冰淇淋等,因为十五种不能被吸收的糖分会把多余的水分吸收进肠道之内,进而引起水样腹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小儿饮食结构的合理安排,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减少对小儿胃肠道的影响。

  3、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原因较多,不同病因需采取不同治疗方式,但是首先要注意给宝宝多喝水,适当补充盐水,防止宝宝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症状。对于急性腹泻的患者,应该注意的是饮食,可以通过口腔或胃肠道进食,通常不提倡静脉补液。因为这些腹泻患者的大多数胃肠道功能损伤并不是很好,这个时候的胃肠功能也应保持一定的活力,因此还是选择通过口腔补充液体,而不需要静脉补液。可以口服补液盐药物,事实上,这些也对胃肠道功能有很大帮助,有些患者出现脱水或酸碱失衡,及时的补充一些水分,补充电解质,缓解小儿腹泻的症状。

  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小儿的大便性状发生改变,每日大便次数增多等腹泻症状时就要及时带其就医,去医院做相应检查,以免腹泻过度引起电解质紊乱、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因为小孩的生长发育比较迅速,身体需要的营养相对较多,而消化器官为后天之本本来就还没有发育成熟,胃肠分泌的消化酶较少,所以小儿相对成人来说更容易发生腹泻。小儿腹泻多发于春秋季节的转换之间,因为气候变化较大,天气突然转凉的时候,小儿腹部容易受到风寒感冒,导致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而引发小儿腹泻症状。所以特别注意在季节转换的时候,加强小儿的保暖工作,并且在日常的饮食结构中也应该以清淡的为主,尽量不吃生冷的食品。小儿腹泻虽然是一种小病,但是长时间腹泻容易诱发严重的症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随时注意观察小儿的情况,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保暖,如果病情长时间没有好转要及时就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