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情境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探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12 14:21
【摘要】把生活情境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还能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运用生活情境来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辅助,一方面它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它能够把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同时,它也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和难懂,极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而生活情境教学这种方式则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方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近些年来,在提倡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虽然教学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与实际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一定要加强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利用生活情境,阐释数学原理
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相对比较抽象,而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十分有限,对很多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往往比较低,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通过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就会构成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方面的障碍。针对小学生这种思维模式的特征,利用生活情境,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元素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教师阐释数学原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比如,在对《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课堂教学中,刚升入小学的学生,他们其实并不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这就会给实际教学工作到来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设定一个场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花生,并给每一个同学都发2 颗花生,当学生吃掉1 颗花生之后,就剩下1 颗花生,这时可以用2-1 来表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减法就是事物的减少了。随后,教师再给每个学生都发3 颗花生,加上之前剩下的1 颗花生,学生手中剩下4 颗花生,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告诉学生加法就是事物的增多,这个时候学生就能够对加法和减法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他们在进行运算的过程中就不太容易出现对于加减法的混淆[1]。
二、利用生活情境,解析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的课本当中,很多教学内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具有广泛运用的实际意义的,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生活情境,在课堂中融入合适的生活元素,通过对数学内容的充分解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比如,在对《平移与旋转》进行课堂讲授时,如果只是把教学材料局限于书本当中,只用一些简单的图案向学生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演示,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枯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孩子们去公园玩的录像,创设学生非常喜欢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让学生观察游乐场中的游戏项目,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高空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以此来了解平移的运动轨迹。大风车、摩天轮都是以一个点或是一个轴心为中心来做圆周运动,来了解旋转的运动轨迹。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寻找更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这样既帮助学生充实了教材内容,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平移和旋转,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表象[2]。
三、利用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来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无论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还是其他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情境,将其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去,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在对《面积》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面积的计量单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1 平方厘米和1 平方分米的面积大小,让他们体会这样的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小,随后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与其面积相对等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图片,引导其说出更多相关的事物,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开始,让学生人知道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探索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当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分析数学知识之后,就能够透过概念本身掌握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将三角板、直尺应用到数学概念探究过程中的形式,通过课堂上的绘制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绘制。经过教师这种启发性的教育引导,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探索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分析切入点,这样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就会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获得循序渐进发展的机会。
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覆盖课本上的数学概念。小学生只有掌握概念的内涵特征,才能在探究与分析过程中获得进步发展的机会。而多样化的辅助材料应用,会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全新的理解,经过观察与实践操作,个人的抽象知识理解水平增强,同时还能掌握最基础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身学习水平以及能力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引导期间,如果需要通过实践、问题引导的形式提升学生数学概念掌握力度,需要建立也给递进的数学课程教学计划,让学生按照由简到难、深入浅出的基本原则,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教师在开展层次性的教学引导期间,要注意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与相互促进,无论是设置教学情境还是利用小组实践来信形式,探究问题的结果以及探究途径都需要逐渐地增加难度,让学生理解各种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性,继而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数学概念学习途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基础性学科,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好用好数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让他们通过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征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将生活情境更多地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欢.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54.
[2]刘志荣.浅析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6(25): 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