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陶陶文化” 课题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

  近年来, 学校充分利用高陂本土的陶瓷文化资源, 开展了“陶陶文化” 课题研究, 组建专家团队, 带领师生深入陶瓷生产基地参加社会实践, 了解当地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走访陶瓷手工艺制作的民间大师, 搜集各种陶瓷制作手法, 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陶艺素材……然后把这些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合理编排, 形成了《陶陶文化》校本教材, 并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陶瓷传统文化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 教育理念有机结合, 寓教于乐,增进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 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一、开设校本课程, 科学开展陶艺教学

  学校把陶艺课列入课表, 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学校指派专业陶艺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陶艺教学, 做到科学有序, 循序渐进, 逐步启发学生感知陶艺、热爱陶瓷文化。低年级学生主要用触摸、揉搓等方式感受陶泥的细腻与柔和, 了解陶泥生产制作过程, 学习各种有趣的捏制方法。中高年级学生更多的是欣赏名家作品, 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感受作品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培养动手制作陶艺作品的能力。教师适时激发、引导学生学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走进学校, 随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 “陶陶文化” 气息。在陶行知先生铜铸头像左侧, 是一排青花瓷图案的艺术布告栏, 设置了陶艺专栏, 定期展示陶艺图片、活动照片。教室走廊的柱子上,悬挂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教室外墙, 装饰着学生的陶艺绘画、陶艺专题手抄报等作品。每个楼梯的转角处都搭建了精致的展示台, 摆放了学生的陶艺作品。学校设有陶艺制作室, 室内陈列着师生捐赠的各种各样的陶瓷工艺品。陶艺制作设备齐全, 有智能电窑、转盘、刮刀、刻刀等。放学后, 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陶艺制作室, 洗陶土, 捏泥人, 雕泥塑, 不时低声讨论一番, 而后又默默专注于自己手中的活计, 那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劳动画面。在这种集艺术观赏性和教育性的氛围中, 学生接受着艺术熏陶, 不自觉地想要加入陶艺制作的行列, 体验快乐。

  三、开展实践活动, 收获劳动创造的快乐

  1. 走进陶瓷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陶瓷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富大陶瓷工业园参观。学生在解说员的带领下, 参观了陶瓷生产车间, 亲眼见证了一块块毫不起眼的瓷土, 在经过淘洗、揉搓、拉坯、利坯、画坯、上釉、烧制等一系列制作工序后, 最终成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工艺品。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陶艺师傅的认真与执着, 激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陶瓷工业园还设有手工制作体验区, 学生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 学习大埔传统陶瓷手工艺技术的制作要领, 掌握基本的制作手法, 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 思考如何对陶瓷作品进行创新设计。体验结束后, 我们还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写观后感, 形成劳动体验报告。

  2. 举办陶艺比赛。学生如果可以施展自己掌握的技艺, 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 不仅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还能收获成功的体验。因此, 学校开展了很多主题鲜明的陶艺比赛, 如 “传承家乡陶瓷艺术从我做起” “我为高陂陶瓷做代言” 等。活动中,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查阅书籍或询问家长, 了解家乡陶瓷的发展历史, 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创作出能代表家乡陶瓷艺术形象的作品。这类比赛激发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学校还开展了“班牌设计大赛”, 一个小小的陶瓷班牌, 从班训内容的选取、字体的运用到图案的设计,都融入了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意理念,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3. 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学校组建了陶笛、绘画、剪纸等课外活动小组,这些都是“陶陶文化” 课题衍生出来的特色艺术活动, 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还陶冶了学生的性情。陶笛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熟练掌握吹奏技巧, 学会吹奏一些传统乐曲, 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升了音乐审美情趣和个人艺术修养。我们还举办了“童心童画” 陶瓷绘画设计比赛, “鼠你快乐” 年画剪纸比赛等, 达到了健脑、健体、益心、益情的教育目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