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统整视域下的创新劳动教育实践

  2020 年初, “停课不停学” 期间,我们注意到, 一年级的学生在父母和长辈的照顾与关爱下普遍缺乏自理能力,上完网课做完作业, 自己的书桌凌乱不堪, 玩过的玩具不去整理, 自己的衣物也不会折叠, 缺乏家庭成员应有的责任感。因此,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居环境和家庭资源, 进行居家劳动实践, 实现“居家成长”。我们以“小家越住越大” 为项目主题, 以PBL 学习方式开展了学科统整视域下的创新劳动教育。围绕“我的家” “我理想中的家” “我的居家学习生活” 三个主题,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邀请家长参与本次创新劳动教育全过程, 鼓励学生通过“家庭服务与实践” 活动来补充和完善之前获取的相关信息。

  一、方法操练

  一年级道法学科中有一章《我爱整洁的家》, 我们以此课为载体, 道法学科老师提出了基于真实情景下的驱动问题, 同时信息技术学科老师进行问卷设计调查, 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问题为: 怎样收纳和整理? 如何让小家越住越大?

  1. 以数学思维为连接点。我们将数学学科的“分类与整理” 与本项目整合, 引导学生以家庭为观察点, 了解家庭中不同物品的种类及作用, 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分类标准, 按种类、按功能、按区域等进行归类。美术老师也参与教研, 制作微课, 教学生用思维导图形式给家中物品分类。

  2. 以科学观察为提升点。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材有七个章节的篇幅学习《我们周围的物体》, 我们就此开展了《观察家中物体》的探究性学习。科学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中物体, 发现它们的特征、轻重、大小、形状、颜色、功能、安全与危害……并延伸到根据科学原理、基本定律等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了居家学习安全教育。

  3. 将收纳方法与口头表达紧密结合。这是本次项目式学习中着眼于方法和操作的具体环节。具体操作如下:(1) 老师制作《我是收纳小能手》微课视频, 设计《断舍离清单》, 并通过线上课堂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2) 学生在家观看学习微课, 完成清单。(3) 学生选择自己要动手实践操作的区域, 如,整理书柜、衣柜、客厅、厨房等。(4)家长对孩子实操过程进行实景拍摄, 让孩子面对镜头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整理收纳操作步骤, 最后分享至班级学习小组。

  二、成果与评价

  1. 展示学习成果。以各学科课程内容拓展学习为延伸点, 学生进行展示。如, 用英语书写家中物品收纳盒的标签, 可以是中英文结合的, 也可以是英文和简笔画结合的。在美术老师和语文老师的共同指导下, 尝试写一写《我的收纳整理手账》。为自己干净整洁的家取一个温馨的名字。在越住越大的家里选择合适的居家体育锻炼方式, 坚持居家锻炼。

  2. 与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整合。学生正式返校前, 我们围绕“小家越住越大” 主题, 把居家劳动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班级墙报, 张贴了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和整理手账, 在学校的LED 电子屏上滚动播出学生收纳的微视频。学生一返校看到自己的作品, 就感到无比亲切与自豪,充分体会到劳动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 与生成性资源的整合。在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 如果能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就能创造岀更高的教学价值。比如, 教学生选择合适的收纳箱时, 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家里有很多废弃的鞋盒, 于是引导他们遵循环保、美观的要求, 选择废弃物品进行再创造, 设计制作新的收纳盒。

  三、案例小结

  本次项目式创新劳动教育, 学生学习了整理物品的方法, 知道整理前要先分类, 再摆放至合适的位置, 做到整齐有序。学生提升了劳动技能, 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 帮家人整理房间、客厅、清洗餐具等, 体验了家长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快乐。这是我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中的一次初尝试, 我们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 以主题活动为实施载体, 整个学年或学期, 以年级为单位, 以线上教学、线下实践的教学思路, 打破学科壁垒, 实现学科联动, 各学科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下, 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 在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 传授劳动技艺。因此, 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中介, 就要通过劳动实践, 关照、呵护、保全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突破时间与空间的人为规限, 实现生命的绵延与自由生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