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加速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将阅读教学变成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加速器,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组织读写结合的活动、引导学生主题探究等做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设置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

  在阅读课堂中,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沿着问题展开思考, 发展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首先,我就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 “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为何选择了这些事物? 它们是否能展现出乡下人家的特点?” 其次, 围绕文章的结构提出问题: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如果你来创作的话, 你会如何调整作品的结构呢?” 此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深入思考: “乡下人家和城里人家的区别是什么?作者如何抓住差异点, 选择写作材料?” 最后, 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思考: “如果要你围绕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创作, 你会如何选材?” 围绕语言、结构、选材等多个角度提出问题, 使其显得更为全面, 学生的思路也很清晰。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出多种思考角度, 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问题,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学生也能将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二、品析意境, 提升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体会作品中的意境,提升审美能力,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 尝试创造美。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时候, 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的方式, 让学生进入作品独特的意境中, 体会其审美价值。在配乐诗朗诵后, 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境, 此时我又引导学生闭上双眼, 尝试在脑海中还原文字的内容, 将文字转化为图片, 再尝试将脑海中的图片转化成语言, 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最后, 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表达和文章中的表达, 看看作品怎样利用词句表现出对三月风景的赞美。在这样一番赏析中, 学生进入了文章独特的情境中, 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同时, 他们也尝试通过自主表达的方式创造美、展现美, 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不少诗文有留白处, 教师要适当运用这些空白,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感受作品的情境。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感官系统, 多角度、创造性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进而提升创造力。

  三、读写结合, 培养语用能力

  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寻找作品中的好词好句, 并思考作者如何选词, 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然后总结写作手法,并思考是否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这样, 有利于其语用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刷子李》的时候, 我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围绕“形形色色的人” 这个主题展开自主创作。首先, 阅读课文, 看看文章如何描写刷子李, 特别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看看作品如何展现刷子李的动作细节, 体现其高超的技艺。此外,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发现作品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刷子李的能力。在学生理解了这些后, 我组织他们开展自主创作的活动, 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人, 看看他们在行为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相关创作, 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展现出该人物的个性特点, 并试着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助力展现人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展开丰富多彩的读写结合活动, 如围绕作品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仿写, 针对作品中的留白处进行扩写、补写, 转换文体或文章结构进行改写, 等等。

  四、主题探究, 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等不同的主题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补充各种课内外素材, 在探究中提升文化素养。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天》时, 我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尝试感悟中国文化的魅力。首先围绕“节日” 这个主题说说自己了解哪些节日,有哪些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搜索, 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更多和节日有关的信息, 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渊源, 了解有哪些相关的民俗活动, 有哪些相关的名人, 有哪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经典诗文。此后, 开展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说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鼓励学生写写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民俗活动, 若能在亲身参与后写真实感受则更好。这样的主题活动紧密围绕传统节日展开, 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