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图式: 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理图式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学生运用已有认知图式同化或顺应新知的过程, 也就是心理图式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学中, 教师要激活图式, 抽象图式, 运用图式。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图式的导学功能, 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激活图式, 唤醒学生已有经验

  1. 联结已知, 激活语文知识

  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 就是要让语文新知学习与旧知联结起来, 从而激活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丰富的,包括语言知识、文体知识、语法知识,等等。例如, 教学部编版六年级《桥》这样一篇微型小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解读。如此, 有学生就会主动围绕“小说三要素” 展开; 有学生会围绕小说的题目展开, 认为小说除了可以用《桥》之外,还可以用《父与子》, 还可以用《共产党员老汉的故事》; 有学生就会从小说表达、小说语言的维度来进行解读; 等等。联结学生的已知, 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出无限美丽。

  2. 叠加旧知, 丰富语文知识

  叠加已有知识, 能让课文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延伸。华东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 语篇主要有“定篇” “例文” “样本” “用件” 和“引子” 功能。叠加旧知, 能充分彰显语篇的功能。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 可以引出整本书阅读《呼兰河传》; 教学《珍珠鸟》, 可以引出《冯骥才散文》。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可以引出整本书阅读,引出对作家的其他相关散文的关注, 更可以关注作家本人, 从而将作家、作家身世、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关联起来, 帮助学生丰富语文学习认知。

  3. 关照新知, 创新语文知识

  学生的旧知是学生语文阅读的阿基米德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可以联结学生的旧知、叠加旧知, 还可以融合旧知、关照新知。关照新知, 有助于创新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不是先在的, 而是生产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解读者, 也是主动的生产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诸如“导学单” “思维导图” 等,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创新性解读。例如, 教学《桂花雨》《珍珠鸟》这些散文名篇,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导学单找出文章的写作脉络。有了文脉, 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二、抽象图式, 形成学生文本意识

  1. 纵横对比, 建构整体图式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 让学生形成篇感、段感。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对比, 让学生在进行直观图式观照、感知、对比中推进学习。例如在同一个单元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篇与篇之间的对比, 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作者的不同篇章进行对比。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这样的几个篇章: 《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等。初看,这些篇章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果在“万物有灵” 的主题下进行观照,就不难发现这些篇章内在的一致性。教学中, 教师就应当将这些篇章联通起来, 进行整体性教学, 让学生重点体会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体会课文描述不同事物的特点、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2. 添枝加叶, 创建适切图式

  文本结构图式的形成, 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精细化学生的认知图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赋予知识以意义。例如教学《牛郎织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以学生理解故事为基础, 在尊重故事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创造。在叙述中可以增加故事情节, 丰富故事情节。

  3. 类推迁移, 精细典型图式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图式与认知图式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在例子不同但结构相同、相似的图式的协同、协助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从而增强文本知识之间的关联。类推迁移, 能够精细典型图式。在语文文本中, 有许多地方隐藏着可以打动人心灵的细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品悟。例如, 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感触文本中最深的场景、细节,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之间的对比, 说一说已学课文、已阅文本中哪些细节、场景令你动容。如此, 学生就会围绕“在工厂找母亲” “母亲给钱买书” 两个场景具体说; 有学生就会围绕《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中的相关文章来畅谈; 有学生讲述了《疯娘》中的“疯娘给我在悬崖上摘桃子的场景”, 令全班学生潸然泪下。

  三、运用图式,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1. 巩固图式, 强化心理表征

  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递进式实践,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再现、填补、充实图式, 让图式不断地发展。例如教学《穷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戏剧, 让学生分别扮演桑娜、渔夫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位学生旁白, 用以刻画、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 通过情境渲染,凸显文本的主题。通过对话、旁白、情境渲染等, 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认到桑娜和渔夫的善良。通过相关的改编、表演活动, 让学生的图式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2. 借鉴图式, 促进迁移学习

  一般来说, 合适的图式有助于正确把握文本信息,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丰富的理解, 有助于揭示文本隐含的信息, 等等。在每一个图式之中, 都隐含着可以揭示、解读文本信息的因子, 如语言、立意、写法等。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古诗词, 主要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等古诗。教学中, 教师可以《山居秋暝》为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品赏, 建构学生的认知图式。学生会运用解读《山居秋暝》的认知图式, 去尝试解读《枫桥夜泊》《长相思》等。例如, 有学生会主动想象诗句表象的场景, 有学生会主动探寻诗歌中的“诗眼”, 有学生会主动探寻意境, 等等。借鉴图式, 能促进学生的迁移学习。

  3. 复合图式, 实现举一反三

  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 学生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方法、策略, 也就是形成了不同的图式。对这些图式, 有必要进行整合, 以便形成更为稳定的新的阅读图式。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合, 以便让学生借助图式举一反三。例如, 学生在诗歌阅读中能建立诗歌解读图式, 在叙事散文中能建立叙事散文解读图式, 在小说学习中能建构小说解读图式, 等等。这些图式, 能整合形成学生一般的文本解读图式。在复合图式的过程中, 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对语文文本的主动解读之中, 学生能领悟文本的写作旨趣, 习得文本的写作方法, 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写作。复合图式的过程, 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建构、发展图式的过程。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