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蕴含许多哲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教师依据教材及学生需要, 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笔者将孔子的仁爱思想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会择友交友、与友相处, 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融入孔子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低年段的小学生从幼儿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在这一阶段, 儿童面向一个更加宽阔的世界, 在这里他们要学会与同学相处, 学会处理许多问题———这一过渡时期, 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与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2016 年部编版) 第一单元第二节的主题就是“拉拉手, 交朋友/ 我的好伙伴”, 旨在引导学生适应小学生活,学会找到好伙伴, 与好伙伴一起学习成长。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在一起”, 在这里学生学会一起玩耍、请求帮助、一起分享及合作。在课堂上, 介绍孔子的仁爱思想中的交友观,有利于帮助学生收获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 享受交往中的乐趣。

  (一) 微视频介绍“仁” 的含义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通过微视频介绍孔子的“仁” 的含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与人相处” 的兴趣。笔者告诉学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 “仁” 的最基本含义是 “人”, “仁者, 人也” ( 《礼记·中庸》), 既把自己当“人” 看, 也把他人当“人” 看。孔子的“仁爱” 首先是指爱自己的父母, 然后推广到爱其他人。钱穆先生认为“仁”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与善意”。

  孔子的仁爱对于父母、子女等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要求。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及接收信息的能力, 笔者在“拉拉手, 交朋友” 这一课中主要围绕仁爱思想中选择朋友及与朋友相处的智慧来展开讨论, 孝顺等方面则留到与家庭有关的课题再讲。

  (二) “仁爱” 中择友交友、与友相处的智慧

  1. 择“志同道合” 之友

  “拉拉手, 交朋友” 这一课蕴含着孔子的“仁爱” 思想, 如“我的好伙伴” 这一小节中, 五个孩子站在一起聊天, 站正中间的一个女孩说: “某某是我的好伙伴, 我们是一起跳绳认识的,我们喜欢一起玩放大镜。” 这里指出了交朋友应该交有相近兴趣爱好、能玩得来的朋友。又如, 在“好友大搜索” 这一节中, 爱画画的小朋友聚在一起, 爱唱歌的小朋友聚在一起。这印证了孔子的择友观, 即我们应该交“志同道合” 之友。学生在选择朋友时, 应该考虑这一点。孔子说: “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学而》) 在选择朋友时, 还要注意对方是否“正直” 和“守信用”。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交朋友” 这一副连环画, 并请学生边看边思考: “为什么图画中的小老虎交不到朋友?” 有学生回答: “因为他抢了小白兔手里的皮球。” 所以, 交朋友要交正直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像小老虎一样不正直, 做伤害别人的事, 他就会交不到朋友。绝大多数儿童还是喜欢有好伙伴一起交流的, 笔者在课堂上指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 便会没有朋友, 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孔子指出, 要交益友, 勿交损友。三类益友是“正直的人” “守信的人” “见识广博的人”。通过这样的拓展, 有利于学生对正直、守信及博学的内心认可。

  2. 与友相处讲“忠信”

  孔子特别强调朋友间的“忠信”。忠的德行是要为人着想, 信的德行是交朋友一定要讲信用, 说到一定做到。同时, 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照, 对朋友应该雪中送炭, 关键时刻最能显出朋友的价值, 一个忠诚的朋友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的。“朋友死, 无所归。曰: ‘于我殡。’” (《论语·乡党》) 也就是说,对待朋友要像对待自己一样, 时刻为朋友着想, 对朋友忠诚、守信用。

  3. 与友相处讲“回报

  笔者告诉学生: “巩固朋友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及时地给予回报。” 在伦理型的友爱交往中, 受惠者应尽可能给予回报, 并且这回报最好在双方看来是“各得其所” 的。一个人如果只获取而不回报, 这样的关系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因为友爱是具有“相互” 性质的。同时, 也不应该接受不该接受的好处。孔子认为“来而不往, 非礼也”。与朋友相处时, 应该互相帮助。

  4. 源于生活, 指导生活

  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听讲上, 笔者组织学生玩“网朋友” 的游戏, 学生在网朋友的过程中要先自我介绍, 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然后网住爱好相近的、想跟他(她) 一起玩的朋友, 组成四人一组的朋友圈。

  之后, 教师提示学生先回忆在自己以前的生活中, 与朋友交往时, 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然后通过表演的形式,小组呈现出来, 全班同学则帮助表演的小组解决与朋友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