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创造性情境设计提升音乐课育人功能

  音乐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科目。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六大教学策略, 其中, 情境式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不断地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当前, 课堂还未完全融入创造性情境设计, 有的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 只是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 而没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深层含义或情感。进入初中之后, 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 有的将学习音乐看作文化课之余的放松,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 音乐科目的上课时间较少,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学生会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少。

  初中生对老师还存在一定的崇拜心理,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使用“满堂灌” 的方式来讲授, 那么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导致有些热爱音乐的学生不敢发言, 不敢主动与教师沟通, 这样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一、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增加更新颖的内容, 或者借助信息技术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可以增设提问环节、讨论环节等, 充分调动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问题不仅是素养形成的载体, 也是素养测评的载体。有价值的情境教学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 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 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 有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较强, 有些学生则较弱, 教师要平等对待他们, 尤其对一些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 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不断激发其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艺术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音乐, 例如每天上下课的铃声、校园外汽车的鸣笛声, 或自然界的声音营造出来的美妙音响效果, 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和发现音乐的美, 感受音乐的美。在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的学习中, 将学习与鲜活的世界联系起来, 在切身感受音乐鲜明的节奏、昂扬的音调的同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比赛场景, 想象并模仿龙舟竞渡的欢腾情境, 领悟音乐所表现的奋发向上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及团结进取精神。

  三、结合背景知识或场景创设情境

  学生如果置身于歌曲创作背景的情境之下, 更能感悟音乐的魅力。比如《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歌词, 发表自己的看法, 猜测这首歌的写作由头。随后, 通过多媒体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镜头, 介绍歌曲的创作目的。有了这样的直观呈现, 学生对歌曲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受, 更能培养爱国热情, 达到音乐课堂的育人功能。

  《彼得与狼》是一部交响童话, 用音乐讲述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教学中, 我以故事背景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辨听音色, 模仿吹奏表现各种角色的演奏乐器, 大胆地表演彼得、鸭子、猫、老爷爷等角色。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其中的道理: 只要团结起来, 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 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

  四、在熏陶中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对音乐科目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在学校的其他时间, 音乐教师还应注意创造一种音乐氛围。例如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音乐角, 让学生放置感兴趣的音乐家故事或歌曲曲谱, 课余交换书籍阅读并讨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可以在走廊、墙壁、柱子等展现优秀的艺术作品, 使校园处处弥漫艺术气息,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出潜在的教育功能。校园铃声的使用或大课间播放的应是比较贴近学校生活的、能够引导人积极向上的歌曲, 如《友谊天长地久》《校园夕歌》《校园的早晨》《阳光总在风雨后》等, 润物细无声, 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

  《渴望春天》歌颂了春天的绚丽多姿, 教师可以尝试让初一学生走出教室, 在校园草地上上一节音乐课, 让他们亲近大自然, 畅所欲言, 说说他们所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美, 并用嘹亮的歌声歌唱春天, 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充分将学生带入情境后, 教师再简单介绍莫扎特生平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像莫扎特那样, 向往幸福、光明、美好的未来, 对人生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 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 不断碰撞,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责任编辑魏文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