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是课文的延伸阅读, 更是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 开阔文化视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文知识教学外, 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是必要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阐述强化拓展阅读的策略。
一、创新形式, 激发兴趣, 促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杨绛说: “好的教育要启发兴趣。” 兴趣是激起一个人挑战自我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创新授课形式, 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并有效引入, 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 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首先, 选取拓展阅读内容时, 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兴趣爱好的特点,选取带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以及百科知识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作为拓展阅读内容, 这样, 有利于促进其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例如, 在教学冰心的《短诗三首》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阅读其他诗歌, 然后举行一个以诗歌朗诵为主题的比赛,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再次, 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以大胆创新, 引导学生梳理和内化课文内容后, 搭建拓展阅读平台, 采取一篇带多篇、两篇对照或群文阅读等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例如, 在教学曹文轩的《芦花鞋》时, 教师可以选取曹文轩笔下的几个人物故事,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然后开展讲故事活动, 让学生谈阅读感受。这样, 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立足课文, 因材施教, 致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拓展阅读要立足课本, 针对学生有理解难度的地方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 大部分学生对说明文中的各种说明方法比较陌生, 教师应事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后, 才考虑开展说明文的拓展阅读, 这样, 学生才能茅塞顿开。
此外, 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 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做到因材施教。低年级小学生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画面感强、故事性强的书籍。例如, 在教学《狐狸分奶酪》时, 教师可以和孩子们分享阅读方轶群所著的《萝卜回来了》。
三、营造氛围, 读写结合, 提高鉴赏和创造能力
小学生天性爱玩, 所以很难在长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上。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使他们更主动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例如, 在班中设立图书角, 开展朗诵比赛, 组织“图书换换看” 活动等。此外,鼓励学生借助附近的图书馆、学校的图书室扩大阅读面, 也可通过家校合作,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让孩子无论在校还是在家, 都有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不知不觉中追求美, 爱好美, 鉴赏美。
建立图书角。书角的建立可以采用学生捐赠的方式, 相当于交换书籍看,这类书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注意审查捐赠书籍的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管理, 定期更换书籍。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扩大选择空间。
教授读书方法。无动笔不读书, 阅读做笔记是妙策。做读书笔记的具体做法有两种: 一是圈点法。阅读时看到精彩的描述、令人有感悟的警句, 或是对某些内容有疑问, 都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符号圈点标示出来, 常常这样做, 可以为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 为创作做好准备。此外, 学生还可以在文章的段落旁写下自己的理解。二是摘抄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 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时, 就在本子上抄录下来。经过抄写, 所摘录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若在习作中使用这些优美的词句, 更利于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四、设阅读节, 以赛促读, 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日益深入。通过拓展阅读, 促进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提振文化自信, 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校每年四月为阅读博览节, 开展“诵读中国” “智慧碰撞” “经典领航梦想” “方寸世界蕴书情” “阅读给了我力量” 等演讲比赛、征文比赛; 还利用每年寒暑假倡议学生参与学校推荐的“与书为伴, 好书伴成长” 读书交流活动。语文教师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活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 这既能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和古诗文朗诵的要求, 又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素养的时代新人。
总之, 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结合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 设计多种活动形式, 采用多种教学措施, 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阅读,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真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黄铭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