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速度
- 来源:国企管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技,研发设计,工程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6 20:01
头号任务
星空之间,世界北斗,导航全球寻常巷陌;月球之上,嫦娥奔月,征途为了星辰大海;海洋深处,奋斗者号,在世界最深处盖章;群山之中,“观天巨目”,探究宇宙形成之谜……“十三五”,科技成绩单亮眼。“十四五”,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头号任务”。
2021年伊始,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动作不断,中国核、中国芯、中国车、中国船……相继亮相,一张张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新名片”正在印发。
1月13日,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下线启用,设计时速620公里,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在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之后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华龙一号”实现了中国核电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品牌的历史性跨越,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是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里程碑事件,也改变了我国核电无法自主出口的尴尬局面。
3月17日,芯片制造重要一环取得突破。中国电科旗下装备子集团成功实现离子注入机全谱系产品国产化,可为全球芯片制造企业提供离子注入机一站式解决方案。
3月31日起,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把它拓展出的观察宇宙的视野分享给全世界。FAST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中国在天文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10倍,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4月2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动力集团自主研发的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CX40DF)首台机在江苏镇江正式出厂交付,标志着我国船用动力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增强,对我国船舶高端海洋装备的自立自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4月17日,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建设公司5000吨门式起重机、4000吨履带起重机首次“双剑合璧”,历时3小时30分,成功将4606吨抽余液塔吊装就位,一举刷新亚洲最重塔器吊装纪录。
……
创新就是从0到1,再从1到100的过程。近年来,中央企业不遗余力增加研发投入,“十三五”时期累计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4万亿元,2021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即使在2020年生产经营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央企研发经费仍保持了11.3%的增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的源头,其水平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有望达到8%左右。
下一步,科技部将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做出系统部署和安排。同时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为更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策源功能,国家正在布局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塑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目前,中央企业国内外研发机构数量达到436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
4月18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宣布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实验室,下一步将联合开展轨道交通轻量化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推动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产教融合、合作共赢,当天签约揭牌的“中德轨道交通轻量化研究所”,是中德青年科学院(青岛)发展中心首个落地的研究所。未来,研究所在推进轻量化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的工程化应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表示:“坚持特殊人才特殊激励,对重点科研团队一律实行工资总额单列,对科技人才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给予更大容错空间,帮助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致志搞科研。”同时,2021年中央企业重点任务中也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创造潜能。
目前,我国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人才红利”可观。我国从事技术转化工作的人才储备充足,而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正在逐步积累。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研发人员从“十三五”之初的80万人增加至近百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数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积蓄了未来创新后劲。
不仅如此,国资委成立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科创局、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为集结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020年,国资委实施“科改示范行动”,选择一批优秀的种子公司,重点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目前,共有209户企业入选了“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集群发力
以区域产业集群为内核,以城市群为重要动力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让区域创新体系更加丰富完善。
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工业4.0的需求不断加大,各个区域都在努力组团发展,向产业价值链上游发展,增强自身的实力。
2020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72.19分,比上年提高了1.48分。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由此展开。7年来,京津冀多地协同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速,北京创新生态体系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日渐凸显。
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显示,以2013年至2018年时间段为例,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增长4倍多,三地合作专利数量增长近50%。
在首钢京唐公司2230毫米冷轧生产线焊机旁,京唐公司冷轧部副部长吕剑和同事们正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焊机,双切剪剪刃间隙在2300毫米宽度方向上的一致性偏差不超过0.02毫米;小车运行轨迹偏差每米小于0.02毫米;激光源外光路光斑十字中心偏差小于0.05毫米;在10倍放大镜下检查拼缝与激光点重合偏差小于0.05毫米……
这条2230毫米冷轧生产线是首钢京唐公司现有三条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冷轧生产线之一,主要用于生产高端汽车板产品,是国内首家配置激光焊机的同类产线。
目前,京唐公司拥有2230毫米、1700毫米和1420毫米等生产线,这些以最大轧制宽度标定的生产线按照专业化生产要求,分别轧制汽车板、镀锡板、家电板和专用板等冷轧产品。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精品板材在这里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钢材市场。
2月初,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印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深圳的统筹布局和建设力度,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新材料、量子计算等领域打造一批国际化科研平台。
4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当下,北京、上海、广东科创中心引领地位凸显,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成渝正加速崛起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2020年初,中央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大背景下,四川省提出,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科技创新是绵阳底蕴和优势所在,集聚优势创新要素,为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作为国家级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绵阳新型显示产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尤其是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绵阳拥有长虹、京东方、惠科、旭虹光电、金达诺等企业。产品也开始逐步覆盖产业链,上游拥有偏光片、触摸屏用电子化学品、高铝盖板玻璃、LCD显示屏用扩散板和导光板等产品;下游拥有智能平板电视、节能LED两面翻显示屏、超大拼接显示屏等主要产品,已初步形成上中下游产品聚集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家电行业,长虹集团总是做第一个“吃螃蟹”者。根据长虹集团2020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944.48亿元,同比增长6.3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921.45亿元,同比增长6.21%。
在绵阳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内,自动导引车在车间内穿梭往返,将配件精准送达智能电视操作工位,一台电视机从客户下单到交货只需24天。
“传统的家电行业主要根据库存生产、销售。这几年,家电行业发展迅猛,已经转变为按照订单生产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速度要快,不能让客户等太久。”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国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